拼音 | fú lì jīng jì xué | 注音 | ㄈㄨˊ ㄌㄧˋ ㄐㄧㄥ ㄐㄧˋ ㄒㄩㄝˊ |
首字母 | fljjx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20世紀20年代出現,主要代表是英國經濟學家皮古。認為社會福利的大小取決於國民收入的總量,也取決於國民收入在社會各成員間的分配狀況。主張社會資源最優配置,以增加國民收入,並主張收入均等化。30年代為新福利經濟學所取代。 |
福利經濟學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福利經濟學在20世紀初形成於英國。它經過了舊福利經濟學和新福利經濟學兩個發展階段。前者建立在基數效用論的基礎上,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 中第一次系統地論證了整個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後者建立在序數效用論的基礎上,代表人物是義大利的帕累託,他首先考察了“集合體的效用極大化”問題,提出了“帕累託最適度條件”。目前福利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側重於實際應用方面,西方主要經濟學家都要涉及這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