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阿富汗國旗

阿富汗

阿富汗國旗 阿富汗伊斯蘭國,亞洲國家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AFG)

首都:喀布林 ┆ 語言:達利語(波斯語)、普什圖語 ┆ 面積:647,500平方公里

貨幣:阿富汗尼 ┆ 國際電話區號:93

阿富汗簡介

阿富汗面積65.23萬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扼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大陸性的氣候使全國乾燥少雨,年溫差和日溫差均較大,季節明顯。

阿富汗概況

阿富汗面積652300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扼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全國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爾曼德河、喀布林河和哈里魯德河。大陸性的氣候使全國乾燥少雨,年溫差和日溫差均較大,季節明顯,冬季嚴寒,夏季酷熱。

阿富汗全國劃分為33個省,省下設縣、區、鄉、村。

15世紀以前阿富汗是歐洲、中東對印度和遠東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紀末歐洲至印度的海路開闢後,阿變得閉塞。1747年,阿人民趕走外國侵略者,建立起獨立的一度強盛阿富汗王國,成為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國家。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並與阿簽訂甘達馬克條約,阿喪失外交權。1895年英俄締結協定,私分帕米爾地區,並將瓦汗地區劃為英俄緩衝地區。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敗英國的第三次入侵後獲得獨立。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黨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政府,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1987年11月,阿富汗大支爾格會議做出決定,將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正式改名為阿富汗共和國。1989年2月15日,蘇聯被迫從阿全部撤軍。1992年4月28日,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國。1997年10月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2004年11月,卡爾扎伊以絕對優勢當選阿富汗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

國旗:2002年2月5日,阿富汗採用新國旗。新國旗是根據1964年的阿富汗憲法設計的,由黑、紅、綠三色長條圖案和阿富汗國徽構成。

阿富汗人口約2850萬(2004年7月估計)。其中普什圖族佔38-44%,塔吉克族佔25%,此外還有烏茲別克族、哈扎拉族、土庫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二十幾個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普什圖語和達里語(即波斯語),其它地方語言有烏茲別克、俾路支、土耳其語等。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遜尼派,其餘為什葉派。

阿富汗是個落後的農牧業國家,1971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阿礦藏資源較為豐富,但未得到充分開發。目前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雲母及綠寶石等。多年戰亂使阿工業基礎幾陷崩潰。輕工業和手工業為主,主要有紡織、化肥、水泥、皮革、地毯、電力、製糖和農產品加工等。手工業約佔工業產值的42%。農牧業是阿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農牧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耕地不到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0%。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棉花、甜菜、乾果及各種水果。主要畜牧產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

阿富汗主要城市

喀布林:喀布林(Kabul)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林省省會和阿富汗的最大城市。它是一座有3000多年曆史的名城,1773年以後成為阿富汗首都。“喀布林”在信德語中是“貿易中樞”的意思。

喀布林位於阿富汗東部,興都庫什山南麓、海拔1800米的谷地上,地勢險要,周圍群山峻嶺呈U字形環抱。喀布林河從市中心流過,將喀布林市一分為二,南岸為舊城,北岸為新城。新城比較繁華,商業區、皇宮、官邸及高階住宅大多集中在此,市內多宮殿,較為著名的有古爾罕納宮、迪爾庫沙宮、薩拉達特宮、薔薇宮以及達爾阿曼宮等。達爾阿曼宮是議會場所與政府部門所在地。

喀布林市中心的梅旺德大街矗立著綠色的梅旺德紀念碑,紀念碑四周有四尊大炮。城市周圍的山坡上,石山上、古塔、古墓、古堡以及伊斯蘭教堂、寺廟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沙希杜沙姆施拉寺、巴卑爾陵墓、國王穆罕默德·迪納爾·沙阿陵墓、國家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等。城南的“扎赫”祠是伊斯蘭頂式建築物,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創始人阿里的住處。離祠約30到40米處有一巨石,中央裂開一條長約2米、寬約1米的大縫,傳說是阿里劍劈巨石留下的聖蹟。

補充糾錯
上一國: 阿爾及利亞
下一國: 阿聯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