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維尼亞共和國,歐洲國家
Republic of Slovenia (SLO)
首都:盧布林雅那 ┆ 語言:斯洛維尼亞語 ┆ 面積:20,300平方公里
貨幣:歐元 ┆ 國際電話區號:386
斯洛維尼亞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端,地處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西接義大利,北鄰奧地利和匈牙利,東部和南部與克羅埃西亞接壤,西南瀕亞得里亞海。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6.6公里,特里格拉夫峰為境內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萊德湖。氣候分山地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
斯洛維尼亞,全稱為斯洛維尼亞共和國,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端,地處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位於原南斯拉夫的西北部,東部和南部與克羅埃西亞接壤,西南瀕臨亞得里亞海,西鄰義大利,北界奧地利與匈牙利。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52%的面積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海岸線長46. 6公里。特里格拉夫峰為境內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萊德湖。氣候分山地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平均氣溫為21℃,冬季平均氣溫為0℃。
公元6世紀末,斯拉夫人遷徙到現斯洛維尼亞一帶。公元7世紀,斯洛維尼亞隸屬於薩莫封建王國。公元8世紀被法蘭克王國統治。公元869年~874年曾在潘諾平原建立斯洛維尼亞獨立國家。此後,斯洛維尼亞幾易其主,曾受哈布斯堡王朝、土耳其、奧匈帝國等統治。1918年底,斯洛維尼亞與其他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並於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為其中的一個共和國。1991年6月25日,斯議會透過決議,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1992年5月22日加入聯合國。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旗面左上角繪有國徽。斯洛維尼亞於1991年宣佈脫離原南斯拉夫,成為獨立主權國家,1992年正式採用上述國旗。
斯洛維尼亞人口198.8萬(1999年12月)。主要為斯洛維尼亞族(87.9%),匈牙利族(0.43%),義大利族(0.16%),其餘民族(11.6%)。官方語言為斯洛維尼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斯洛維尼亞屬中等發達國家,有著良好的工業、科技基礎。礦產資源貧乏,主要有汞、煤、鉛、鋅等。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49. 7%。2000年工業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7. 5%,從業人口33. 7萬,佔整個就業人口的37. 8%。工業部門以黑色治金、造紙、製藥、傢俱製造、製鞋、食品加工等為主。斯洛維尼亞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區是亞得里亞海海濱和北部阿爾卑斯山區,主要旅遊點有特里格拉夫山自然風景區、布萊德湖和波斯托伊那溶洞。
盧布林雅那:盧布林雅那(Ljubljana)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位於西北部薩瓦河上游,群山環抱的盆地之中,多濃霧。面積902平方公里,人口約27.2萬人(1995年)。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建城,稱“艾摩那”,十二世紀改為現名。因地理位置接近邊陲,歷史上多受奧地利和義大利影響。1809-1813年為法國的一個地方行政中心。1821年奧、俄、普、法、英等國在此舉行“神聖同盟”成員國會議。十九世紀是斯洛維尼亞民族運動的中心。1919年起歸屬南斯拉夫。1895年發生地震,破壞嚴重,只有一些重要的建築儲存下來,如公元前三、四世紀的羅馬古城遺址、十八世紀的聖尼古拉總教堂、1702年建的音樂館和一些十七世紀的巴羅克式建築等。
盧布林雅那文化事業發達,有全國著名的斯洛維尼亞藝術科學學院,其畫廊、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在國內享有盛名。1595年創辦的盧布林雅那大學,後以20世紀革命家和政治家愛德華-卡德爾的名字命名。該市大學生佔全城人口的1/10,故有“大學城”之稱。市內還有神學院(1919)和三所美術學院、斯洛維尼亞理科與美術學院和冶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