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共和國,歐洲國家
Republic of Turkey (TUR)
首都:安卡拉 ┆ 語言:土耳其語 ┆ 面積:780,500平方公里
貨幣:土耳其里拉 ┆ 國際電話區號:90
土耳其地跨亞、歐兩洲,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全國總面積約780576平方公里。東界伊朗,東北鄰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北和保加利亞、希臘毗連,北濱黑海,西與西南隔地中海與塞普勒斯相望,海岸線長3518公里。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內陸高原向熱帶草原和沙漠型氣候過渡。
土耳其,全稱為土耳其共和國,地跨亞、歐兩洲,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大部分領土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歐洲部分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全國總面積約780576平方公里。東界伊朗,東北鄰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北和保加利亞、希臘毗連,北濱黑海,西與西南隔地中海與塞普勒斯相望。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兩海峽間的馬爾馬拉海,是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水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線長3518公里。地形東高西低,大部分為高原和山地,僅沿海有狹長平原。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侯,內陸高原向熱帶草原和沙漠型氣侯過渡。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4-20℃和4-18℃。年平均降水量黑海沿岸700—2500毫米,地中海沿岸500—700毫米,內陸250—400毫米。
土耳其行政區劃等級為省、縣、鄉、村。全國共分為81個省、約600個縣、3.6萬多鄉村。
土耳其人發源地是中國新疆阿爾泰山一帶,史稱突厥。7世紀東、西突厥汗國先後被唐所滅。8—13世紀,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14世紀初建立奧斯曼帝國。15、16世紀進入鼎盛期,版圖擴及歐、亞、非三洲。16世紀末開始衰落。20世紀初淪為英、法、德等國的半殖民地。1919年穆斯塔法-凱末爾發動民族資產階級革命,1922年戰勝外來侵略軍,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當選總統。1924年3月,廢除了奧斯曼哈里發(前伊斯蘭教領導人君主)的王位。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靠旗杆一側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鮮血和勝利;新月和星象徵驅走黑暗、迎來光明,還標誌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象徵幸福和吉祥。
土耳其有人口6731萬(2002年)。土耳其人佔80%以上,庫爾德人約佔15%。土耳其語為國語,全國80%以上人口是土耳其族,此外還有庫爾德、亞美尼亞、阿拉伯和希臘等族。居民中9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土耳其是傳統的農牧業國家,農業較好,糧、棉、蔬菜、水果、肉類等基本自給,農業生產值佔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6%。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甜菜、棉花、菸草和馬鈴薯等。糧食和水果等能自給自足,並有出口。安卡拉羊毛聞名於世。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硼、鉻、銅、鐵、鋁礬土及煤等。三氧化二硼和鉻礦儲量分別約為7000萬噸和1億噸,均居世界前列。煤炭儲量約65億噸,多為褐煤。森林面積2000萬公頃。但石油、天然氣緊缺,需大量進口。工業有一定基礎,輕紡、食品工業較發達。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鋼鐵、水泥、機電產品和汽車等。西部沿海地區工農業十分發達,東部內陸地區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相對滯後。土耳其享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境內歷史古蹟星羅棋佈,有世界七大奇蹟的阿耳忒彌斯女神廟,歷史名城伊斯坦布林、埃菲斯古城等。旅遊已成為土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安卡拉:安卡拉(Ankara)是地處歐亞之交的國家——土耳其的首都。它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上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部,是一座海拔900米左右的高原城市。安卡拉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世紀。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早在公元前13世紀以前,赫蒂人就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當時稱為“安庫瓦”,或其變音“安基拉”。另一種傳說則認為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為弗裡吉亞國王米達斯所建,由於他在那裡發現了一個鐵錨,這便成了這座城市的名字。之後,幾經變化就成了“安卡拉”。
共和國成立以前,安卡拉不過是個小城,現在已發展為有人口390萬(2002年)的現代化都市,僅次於經濟中心、古都伊斯坦布林。安卡拉以行政中心和商業城市聞名,工業不很發達,經濟上的重要性遠不如伊斯坦布林、伊茲密爾、阿達納等城市。這裡只有一些中小規模的工廠。安卡拉地勢起伏不平,氣候屬半大陸性氣候。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豆類、水果、蔬菜、葡萄等。牲畜主要有綿羊、安哥拉山羊、黃牛。安卡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衝,鐵路和空中航線通向全國各地。
伊斯坦布林:土耳其歷史名城伊斯坦布林(Istanbul)位於巴爾幹半島的東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超過1200萬(2003年)。作為歐亞兩洲分界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從城中穿過,將這座古城一分為二,伊斯坦布林也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歐亞兩洲的城市。伊斯坦布林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公元1453年,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此城,滅亡了東羅馬,這裡又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並改名為伊斯坦布林,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遷都安卡拉為止。
13世紀初,十字軍進攻時,這座古城曾被燒燬。如今,市區已擴大到黃金角灣以北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等地。在黃金角南面的伊斯坦布林舊城區仍保留有城牆,城牆使地處半島的城區與大陸相隔。經過近年來的市政建設,伊斯坦布林的市容更加多姿多彩,既有沿著海峽地形蜿蜒曲折的古老街衢,又有寬敞筆直的土耳其大道、獨立大道以及聳立在大道兩旁的現代化大廈。蒼穹下,清真寺尖塔閃閃發光,紅屋頂的哥特式建築和古色古香的伊斯蘭屋宇交錯其間;現代化的洲際旅館和古羅馬的狄奧多西城牆交相輝映。近1700年的都城歷史,給伊斯坦布林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蹟。市內3000餘座大小清真寺,可供全市1000萬穆斯林禮拜之用。此外,城市內高聳的宣禮塔多達1000餘座,在伊斯坦布林市,只要舉目四望,總會有造型各異的宣禮塔映入眼簾,故城市也有“宣禮塔城”之稱。
提起伊斯坦布林,人們自然聯想起世界上唯一飛跨歐亞兩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它的雄姿以及秀麗的海峽風光和素負勝名的千年古蹟,使伊斯坦布林成為世界著名旅遊勝地。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建於1973年,它將被海峽分割的城市聯在了一起,也把歐亞兩大洲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座造型獨特的吊橋,全長1560米,除兩頭的鋼架外,中間沒有橋墩,各種型別的船隻都可透過,是歐洲第一大吊橋,世界第四大吊橋。入夜,橋上華燈齊明,遠遠望去,宛如巨龍凌空。此外,城市還建有加拉塔橋和阿塔圖爾克橋連結新、舊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