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國旗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國旗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歐洲國家

Republic of Croatia (CRO)

首都:薩格勒布 ┆ 語言:克羅埃西亞語 ┆ 面積:56,542平方公里

貨幣:克羅埃西亞庫納 ┆ 國際電話區號:385

克羅埃西亞簡介

克羅埃西亞面積5.6萬多平方公里,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與斯洛維尼亞和匈牙利接壤,東部和東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波黑、黑山為鄰,南瀕亞得里亞海。其國土形狀像一隻振翅飛翔在亞得里亞海邊的大鳥,首都薩格勒布就是它跳動的心臟。地形分三部分:西南部和南部為亞得里亞海海岸,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長1700多公里,中南部為高原和山地,東北部為平原。

克羅埃西亞概況

克羅埃西亞,全稱為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面積5653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與斯洛維尼亞和匈牙利接壤,東部與塞爾維亞和黑山(即以前的南斯拉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為鄰,南瀕亞得里亞海。地形分三部分:西南部和南部為亞得里亞海海岸,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長1777.7公里;中南部為高原和山地,東北部為平原。氣候依地形相應分為地中海式氣候、山地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6世紀末7世紀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幹半島定居。8世紀末和9世紀初,克羅埃西亞人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建立了強盛的克羅埃西亞王國。1102至1527年處於匈牙利王國統治之下。1527至1918年受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直至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12月,克羅埃西亞與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1945年反法西斯勝利後,克羅埃西亞與南斯拉夫合併。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克成為六個共和國之一。1991年6月25日,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宣佈獨立,同年10月8日正式宣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紅、白、藍三色。旗面中間繪有國徽。克羅埃西亞於1991年6月25日宣佈脫離原南斯拉夫獨立,上述新國旗是1990年12月22日開始啟用的。

克羅埃西亞人口 444萬(2001年)。主要民族有克羅埃西亞族(89.63%),其他為塞爾維亞族、匈牙利族、義大利族、阿爾巴尼亞族、捷克族等。官方語言為克羅埃西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克羅埃西亞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全國森林面積20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3.5%。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鋁等資源。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紡織、造船、建築、電力、石化、冶金、機械製造和木材加工業等。克旅遊業發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主要風景區有秀麗迷人的亞得里亞海海濱、普利特維採湖群和布里俄尼島等國家公園。

克羅埃西亞主要城市

薩格勒布:薩格勒布(Zagreb)是克羅埃西亞 共和國首都,位於克羅埃西亞的西北部,坐落在薩瓦河西岸,梅德韋德尼察山腳下。面積284平方公里。人口77萬(2001年)。一月平均氣溫-1.6℃,七月平均氣溫20.9℃,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890毫米。

薩格勒布是中歐歷史名城,其名的原意是“戰壕”。公元600年斯拉夫民族在此定居,1093年該城始見於史籍,當時為天主教佈道點。後來興起兩座分開的城堡,13世紀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城市。16世紀初被稱為薩格勒布。19世紀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首都。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市是軸心國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首都。曾是前南斯拉夫第二大城市,最大工業中心和文化中心。1991年成為獨立後的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首都。

該市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西歐通向亞得里亞海岸和巴爾幹半島的公路、鐵路中心。普萊索機場有航班通往歐洲大部分地區。主要工業有冶金、機械製造、電機、化工、木材加工、紡織、印刷、藥品和食品等。

補充糾錯
上一國: 科威特
下一國: 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