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一相無相

一相無相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一相無相譯文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就是虛幻的佛法。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叫做初入聖如來因地道之流,而實際上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只是名叫做須陀洹。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斯陀含還須要一往天上,一來人問才能成就,而實際上並無往來,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阿那含不必再來欲界受生,而實際上並沒有來,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實在沒有任何什麼,可以名叫做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佛說我沒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經證得一切寂然平等的無諍三昧,在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作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如果認為自己已得阿羅漢道,世尊就不說我須菩提是喜歡無諍行的修行人。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我須菩提實在沒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須菩提善歡無諍行”。

註釋
①須陀洹(huán):梵語音譯,“洹”讀作“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初、二、三、四果羅漢位,又叫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阿羅漢果,即小乘修行的四個階段,四種境界。
②色、聲、香、味、觸、法:佛教所謂六塵,猶如塵土一樣汙染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③斯陀含:前人解釋說:“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
④阿那含:前人解釋說:“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
⑤阿羅漢:前人解釋說:“問第四果阿羅漢者,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
⑥我人眾生壽: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⑦無諍三昧:無諍即物我兩忘而不爭競不生煩惱。三昧又叫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指一種專注的靜思修行境界。
⑧阿蘭那:梵語,即無諍。樂阿蘭那者,即得到了無諍三昧的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