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小的病毒已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因為很多疾病如艾滋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天花、乙腦等,都是它們惹的禍。然而,對病毒的深入研究已使相當一部分科學家改弦易轍,另眼看待這些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物質。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步入21世紀後,人們在研究病毒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嶄新的發現。法國病毒學家阿里·薩伊布等人認為,生命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誕生之前,也許病毒就已存在了,它們可能是現代細胞的始祖。病毒也可能參與了生命進化的一些重要階段,也就是說,我們能進化到今天的階段,病毒功不可沒。
研究表明,病毒存在於人體組織中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然而我們的健康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損害。2006年年底,法國病毒學家蒂埃裡·埃德曼教授復原了500萬年前的一種古老病毒。這種復活的病毒仍然保持著會傳染的本性,但已無用武之地了,因為現今的人體細胞已能有效地抵禦它。這一研究重現了為塑造人類細胞做出過貢獻的病毒,起到了“認祖歸宗”的作用。
另一位法國病毒學家皮埃爾·索尼戈教授進而認為:“病毒是我們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參與了為數眾多的生理過程,在胚胎髮育和免疫反應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實驗室裡,病毒成了攻克科研和醫學難題的金鑰匙。病毒個子小,基因組簡單,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遺傳學研究中嶄露頭角,時至今日,這種價值絲毫未減。
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病毒洋洋大觀,“有名有姓”的就有4000餘種。薩伊佈告誡人們:病毒是人類對抗某些疾病的可貴盟友,如果只關注它們有害的一面,只聚焦於致病的200多種常見病毒,那就是管中窺豹,失之偏頗了。
有些微生物學家更是大聲疾呼:病毒功大於過,改變對它們的成見刻不容緩。它們與周圍生態系統融為一體,藉助於不斷進化來努力適應環境。病毒絕非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