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你真的吃過“果肉”嗎?

什麼?“山寨”如此兇猛,這年頭連正宗的果肉都吃不上了嗎?淡定!其實“果肉”在植物學中本來就是個不存在的概念。那麼,吃了這麼多年水果,我們到底在吃什麼?這要看你吃的是蘋果、桃子、葡萄、橘子還是西瓜⋯⋯請往下讀吧!

桃子:經典的“果肉”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一個典型果子的發育過程。

在果子們還都是花朵的時候,種子也還不是種子,而是叫胚珠,這些寄託著植物未來的小傢伙就著生在花朵雌蕊的肚子——子房裡,被子房壁保護著。隨著受精的成功,花朵用來幫助雌蕊受精的花萼、花冠,甚至雄蕊紛紛退化、消失,而胚珠——這些植物的未來則開始健康成長,保護它們的子房也隨之發達起來,取代了花萼、花冠成為植物體最耀眼的部分:果實。相應地,子房壁的內、外兩層表皮和中間的基本組織也就分別發育成了果子的內、外、中果皮。

桃子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果子。它的內果皮(子房壁的內表皮)石化成硬殼兒,包覆著僅有的一粒種子而形成桃核。外果皮(子房壁的外表皮)則名副其實得多,變成外邊那層毛扎扎的薄皮。而身處典型果子子房壁中央位置的基本組織自然順利地得到了吸引取食者的重任,肉質化成了肥美多汁的桃子肉。

能夠像這樣由子房的三個部分分別發育成外皮、果肉和硬核的典型果子,還有與桃子同門的姐妹杏、李、梅、櫻桃,以及關係比較遠的棗子等,它們在植物學上有個共同的名字——“核果”。


葡萄:“果肉”的擴張

子房要產生“果肉”,壓力還是很大的,且不說子房能否順利地依靠自己發育成果子,單是讓子房壁的層次各自獨立發育成內、中、外果皮就頗不容易,葡萄即是這樣。

葡萄屬於植物學上的“漿果”,這類果子也許是太過於追求果肉那“多汁”的極致境界,竟把內果皮也變成與中果皮同樣的肉質。更為極端的是,部分內果皮甚至放棄了作為“皮”的整體存在而汁液化,從而把“種子最後防線”的重任完全拋給了種子自己。若不是要留著外果皮保持水分和結構完整,恐怕漿果的所有果皮們都要淪為取悅取食者的糖水了。

然而正是有了漿果們這樣追求果肉極致的精神,才會有葡萄、獼猴桃、番茄、藍莓、黑加侖、柿子、番石榴等門派不同卻統統香甜多汁的水果來滿足我們的口腹。


橘子:吃毛啊?!

漿果的果肉可以說是中果皮擴張兼併了內果皮,而植物學上另一類水果——“柑果”——的食用部分則完全後撤到了內果皮,放棄了中果皮的根據地。這便是橘子、柚子、橙子、檸檬等芸香科柑橘屬諸位的果子。

所謂的“橘子皮”其實包含著外、中兩層果皮。子房外壁發育成的外果皮依然擔當著外皮的角色,只不過多了許多油細胞參與其中。而中果皮的變化可就大了,曾經是果肉的存在,在柑果中則淪落成外皮的一部分,向內逐漸疏鬆而為“橘絡”,變成了寡然無味、被剝開扔掉的部分。

於是,形成果肉的重擔轉移到了內果皮的身上。同時,由於種子多了起來,內果皮隨之分散成了許多小隔間,即子房室,每室包含幾粒種子。內果皮向內生長出的腺毛,變成肉質的汁囊——這便成了我們扔進嘴裡的橘子瓣。

鴨梨:不給力的子房

即便是像漿果那樣果皮之間層次不明,以上三種果子好歹也是由子房獨立完成的果子。然而並不是個個子房都能這麼靠譜,當子房自己不給力的時候,果實的形成就只好由別的部分來幫忙了。

當拿起一個鴨梨時,其實你看不到由子房自己所發育形成的部分,那是因為鴨梨的子房從花期開始就一直躲在花托的懷抱裡。隨著果子的發育,花托和子房癒合在了一起,連外皮和果肉都是二者共同肉質化而成的,無法區分你我。於是,在花期時支撐花朵各個零件任務的花托,到了果期不但不能完成任務光榮引退,更要二次發育,陪著子房一起為種子操勞——這得是多麼不讓人放心的子房啊……

可不是隻有鴨梨的子房這麼不靠譜,它的兄弟如蘋果、山楂、枇杷之流也都需要藉助花托的力量來生成自己的果實。不過,有了花托的幫忙,這些果子的內果皮倒是可以騰出空來,形成相對質硬的種子保護層,它們是植物學上的“梨果”。


西瓜:配角的勝利

與鴨梨類似,西瓜等瓜類的“瓠(hù)果”也是“下位子房”,即子房從花朵時期就一直躲在花托的懷抱中直至兩者癒合。但是各種瓜兒們的花托可能是想得比較開,並沒有摻和果肉的形成,只是和外果皮一起發育成了果子的硬皮,把吸引取食者的任務還給了裡邊的兩層果皮。所以也有人管瓠果叫“漿果型”果,冬瓜和哈密瓜的食用部分也和漿果一樣,是果肉擴張後的中、內兩層果皮。

但故事可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在瓜兒們的花朵時期,子房內壁上還有一團突起,專供胚珠在其上著生並汲取營養,這就是胎座——其實所有的果子們都有胎座這個傢伙,只不過它在別的果實中大多很低調,只有到了瓠果裡,胎座這個不起眼的配角才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西瓜就是胎座發育的一個極致。

說到這裡,各位有沒有發現其實有兩個用途不同的東西口感很像?對了,所謂的“西瓜皮”的內側其實和哈密瓜肉一樣,是內、中果皮形成的果肉。而西瓜的靈魂之所在——脆美沙甜的瓜瓤其實是果期的胎座——也就是哈密瓜裡最甜但因為裹著種子而往往被扔掉的部分。


草莓:是沒有還是太多

說到肉質的花托,就不能不提到草莓,因為整個草莓的肉質部分都是由花托膨大形成的,只不過梨果是花托在果子外部,草莓則是在果子內部。那麼草莓的子房在果期都變到哪裡去了呢?

之前大到西瓜小到葡萄,果子都是由花朵裡唯一的子房發育來的,可以統稱為“單果”,而另一些植物的花有著很多各自獨立的子房,於是當每個子房都發育後就有了眾多的小果。但是一朵花內的空間又很有限,小果們長著長著就長成了一個整體,即植物學上的“聚合果”。草莓就是聚合果的一種。

照這麼說,草莓不但不該沒有子房,反而應該有很多才是。沒錯,草莓外表的那些“種子”其實就是沒有肉質化的子房們發育成的小果——“瘦果”。什麼是瘦果?只需要知道的就是它們渾身上下沒有一點肉,這一點和同是聚合果的樹莓類不一樣——樹莓的小果是核果,所以吃樹莓吃的還是中果皮發育成的果肉。

菠蘿:集體力量大

除了聚合果,另外一種複合的果子就是植物學上的“聚花果”。這群傢伙可就厲害了,無論單果還是聚合果,都是每一朵花發育成一顆果子,而“聚花果”則是若干朵花(一個花序)一起擠出一顆果子。

因為涉及整個花序,所以花序中連線各個花朵的花軸不可避免地參與到了果子的組成中來,最明顯的就是菠蘿。

菠蘿其實是由一串小花發育而成的,它的食用部分涉及花序中的花軸、苞片和小花的子房,統統肉質化癒合在一起,而每朵小花的花瓣和花萼則硬化並彼此嵌合,組成了菠蘿的外皮。

另一類擁有聚花果的傢伙是無花果、菠蘿蜜、桑葚等桑科植物。不過桑葚的花軸可並不發達,它的食用部分是由小花們的肉質花萼組成的。倒是無花果的食用部分和菠蘿很像,只不過把所有小花包起來的碗狀結構實在難以擔當花“軸”這個名號。

荔枝:異軍突起

外皮、果肉、硬核,這難道不是標準的核果麼?為什麼要把荔枝單列出來?事實上,荔枝的食用部分不但不是典型果肉,而且從某種角度講,甚至已經開始脫離“果實”的範疇了。

“日啖荔枝三百顆”——如果蘇軾老先生啖的是果皮的話,恐怕後半句就要變成“長辭不做嶺南人”了,因為荔枝的所有果皮一起組成了被剝掉的外皮部分,實在苦澀難當。那蘇軾吃的是不是子房內壁上的胎座呢?胎座之所以是胎座,是因為上面著生著種子,而荔枝肉卻偏偏在種子與果實連線的地方出現了空缺——顯然,變得晶瑩剔透的也不是胎座。至此,子房的所有部分已經都被排除了,再往裡是什麼呢?沒錯,就是胚珠。

胚珠的發育可以說是植物最複雜的過程之一,荔枝的胚珠則更加特殊,它們發育時,其外邊還會有一些附屬物跟著一起肉質膨大——如你所料,這便是荔枝那透明美味的“果肉”,是荔枝的“假種皮”。假種皮並不固定出現在某類果子中,可以食用的就更不常見了,再加上定義尚有爭議,這裡就只列出荔枝和龍眼而已。

讀了這麼多,你現在明白自己平時吃的都是水果的哪個部位了嗎?以後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對話:“哎,今晚的餐後甜點是某假種皮和某中果皮以及某胎座的混合沙拉!”“再繼續坐在電腦前,假種皮就要被搶完了哦!”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