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安靜、舒適的環境有時反而無法使人入睡?

相信不少人都有過入睡困難的經歷。排除精神性或軀體性疾病,影響我們睡眠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睡眠環境。外界聲音刺激無疑是睡眠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當這種刺激較強時,必然會使人難以入睡。因此,保持安靜和舒適的環境對睡眠有益。

但是,為什麼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有時反而難以入睡呢?那是因為如果外界的聲響一點都沒有了,平時不能覺察的耳鳴、頭暈、心跳、脈搏以及大腦中的種種幻想,都會凸現出來成為煩惱的事。沒有了噪音的干擾,心理和生理內部卻陷入了更多的困擾,而使我們難以入睡。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有一間吸音的隔音室,一位叫保羅·班尼斯基的記者,特地去實驗室“體驗”了這個“絕對安靜”的環境。他是這樣描述的:在進入絕對無音的實驗室時,開始幾分鐘在腦海中還殘留著外界帶來的紛雜資訊,倒是不在意這安靜的環境。可是幾分鐘後,如同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安靜得讓人恐懼。我可以清楚地聽到自己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聲音,汽錘般心臟搏動的聲響。彎胳膊發出的“咯咯”響聲像骨折似的,肺部的呼吸聲讓人如同置身於大風箱中。如果活動一下身體,就會發出近乎撕裂的聲響。在這樣的環境裡,人緊張得心都快跳出來了,還怎麼可能睡得著呢?

因此,並不是越安靜的環境越有利於睡眠。有些習慣了生活在嘈雜的馬路旁的居民,當他們搬到安靜的小區居住時,會因為環境突然安靜而睡不著,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