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可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在床上輾轉難眠的時候,有人卻在你邊上鼾聲如雷,睡得似乎甚是香甜。以前,人們總是認為打鼾,也就是打呼嚕是睡眠質量好的表現。然而你知道嗎?打鼾有時是一種病!
口腔的後部與人身體的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儘管有腔室,但是事實上卻並沒有骨骼來支撐它的成形,主要是透過周圍的肌肉來調節和維持腔室的大小。睡覺,尤其是在深睡的時候,全身肌肉放鬆,由於重力因素,會引起舌根、懸雍垂(俗稱的“小舌頭”)等組織結構的後移,使得喉嚨口的腔隙變小。當用鼻子呼吸時,如果氣流不暢,被迫改用口腔呼吸,那麼吸進的氣流就會振動口腔後上方的軟顎,從而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就是俗稱的“打鼾”。
那麼,打鼾究竟是不是病呢?如果只是偶爾打鼾,很有可能是因為人在睡覺時,沒有把頭的位置擺正,使得鼻子通氣不暢,一般幫其改正姿勢,打鼾就會停止。但是,如果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即便調整了睡覺時的頭部位置,依然不能緩解,就需要注意:這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的表現。
睡眠呼吸暫停,指的是在睡著的時候所出現的一個持續幾秒到數分鐘不等的呼吸停止。如果這樣的現象頻繁發生,就會使身體內氧含量降低,造成白天感覺睏乏、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速度變慢、視力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如果兒童出現頻繁打鼾,可能影響其生長發育,表現為認知功能異常、注意力受損、記憶力下降、心理行為異常、智商降低等。由於有很多其他的疾病也可能導致這些問題,因而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受睡覺時打鼾所累,或者乾脆忽略這些問題。
早在1836年狄更斯所撰寫的《匹克威克外傳》中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一個小胖男孩,面色紫紅,全身浮腫,性格怪異,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吃與睡中度過,平常很難將他從病態的睡眠中喚醒,而睡眠時常發出響亮的鼾聲。這是已知最早的對睡眠呼吸暫停的描述,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不妨讓他去醫院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