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是指人們的心理適應傾向。每當人們處於各種挫折和衝突的情況中,便會產生一些緊張和煩惱的心理狀態。此刻,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要降低或消除這種緊張和煩惱的心理狀態,以便恢復心理的穩定和平衡,這種心理過程叫做心理防衛。
心理防衛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比如:發洩不滿的情緒,維護個人的面子,隱瞞見不得光的事情,壓抑不能表露的情感,彌補生理的缺陷,擺脫不利的環境,癒合心靈的創傷等等。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會維護個人的自尊心,去實現個人的價值,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所有的這些心理現象都屬於心理防衛的範圍。
心理防衛同其它一切事物一樣,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應該學會自覺地運用心理防衛,來維護個人的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們健全的精神生活。
人們為什麼要有心理防衛呢?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有生理的,也有社會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經過努力後需要得到了滿足,心理達到了平穩;經過努力,目標仍達不到,需要仍不能滿足,便會產生衝突及挫折,由此在心理上造成一些焦慮、緊張、煩惱和不安的情緒。人們不能讓這些焦慮、緊張、煩惱、不安的心理狀態持續地存在並發展下去,而是要改變需要的方向,或用其它需要的滿足來彌補;或者採取消極的態度,來逃避現實,擺脫困境;或者用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解釋需要之所以不能滿足的原因。總而言之,人們要千方百計地消除或降低心理上出現的焦慮、緊張、煩惱和不安,來實現心理的平衡,保持心理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掌握心理防衛原理的呢?當有的人常常被人欺負但一時又無反擊之力時,便會感嘆道:“虎落平陽被犬欺”。把自己比作老虎,把欺負自己的人比作犬,藉此來安慰自我。當有的人處境困難,地位低下,經常被人看不起時,常常自我解嘲地說:“鳳凰脫毛不如雞”。以鳳凰自詡,來維護自身的價值。這些防衛方式雖然有阿Q精神勝利法之嫌,卻也達到了平衡心理的效果。但也有令人奮起的心理防衛。比如殘疾人練就一技之長;生活中的不幸者,發奮圖強在事業上做出一番貢獻;也有一些心理防衛僅僅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如有的青少年外語學不好,便自我安慰道:“我一不想出國深造,二不想當翻譯,為何在外語上花大功夫呢!”有的人工資不高,耿耿於懷,但在他人面前卻表白道:“我工資雖然不高,但活兒不重,單位離家又近,何樂而不為呢!”
心理防衛人皆有之,防衛的方式又各種各樣,雖然都起維護心理平衡的作用,但實際效果卻大不一樣。有的可以催人奮起,有的可以起自我安慰作用,有的純屬自我欺騙,也有的心理防衛方式只會讓人逃避現實,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挫折。因此我們在使用心理防衛時,一定要擇善而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