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獸就是指那些對人類很有害的一種哺乳動物,當中最典型的是鼠類。鼠類對農業、林業、牧業都造成嚴重危害,而且還傳播疾病,例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因為鼠類具有穿挖洞穴的習性,還可以破壞大壩,能引起水災。而鼠類的齧咬習性,還能夠破壞工業設施,咬斷電纜,造成斷電。人們對鼠類可以說是深惡痛絕。長時間以來人和鼠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採用化學藥物、生物方法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綜合措施來進行防治,才使鼠類的危害得到了一些控制。
像鼠類這種害獸要不要徹底消除,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講,就是要不要讓這個物種在地球上消亡呢?生物學家的觀點則是否定的。
地球上不同的生物將形成不同的種群,包括各種各樣的動物種群、植物種群與微生物種群。在一定區域內,這些相等的種群自然地組合形成群落,像一片森林中所棲息的不同生物便是一個群落,然而群落連同它生活的無機環境所組成的能量、物質的轉化與迴圈系統,又組成生態系統,也就是相互作用著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系統。
在一個群落當中,透過食物直接或者間接地把群落中各個成員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這種食物聯絡叫做食物鏈,然而實際上食物鏈也是很複雜的,互相交織形成網,又叫食物網。
在群落中,食物網之間的物種種類與數量是相互影響的。鼠類在食物網中佔據在中間環節,是某些大型食肉動物的食物來源,像黃鼬等,這些大型食肉動物大多數都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一些毛皮獸。如若鼠類這一環節去掉,勢必影響到群落結構,從而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平衡。生物學家極力主張,和害獸作鬥爭的原則是控制其數量,降低其種群密度,使其的密度降到危害值之下,像使黃鼠密度降低到公頃內少於1只,這樣可以防止鼠疫暴發。
此外還有一些獸類,在區域性某些地區或某一時期內密度很高時,也能夠造成危害,像農作區特別是山區的野豬與熊,平原地區的野兔等,還有牧區的狼。這些動物都是用來狩獵動物,保持種群的適當密度,能夠化害為利,來提供更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