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兔一籠問題是在我國古代算書《孫子算經》裡的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它的內容為:
在同一只籠子裡,關著雞與兔子。數一下,總有頭35只,腳94只。請問:籠裡有多少隻雞?多少隻兔子?
利用現在列方程來解應用題的方法,求解這個問題十分容易。設裡面雞有x只,兔子有y只,那麼由題意,有:
x+y=35
2x+4y=94
解得x=23,y=12只。所以籠中有雞23只,兔12只。 若沒有學過解方程組,可以用代數中的算術方法來解嗎?所以,《孫子算經》便是用算術方法來解的:首先設想籠中的兔子都被砍去兩條腿,由此一來,籠裡的動物,不論是雞或是兔,都只有兩條腿了。由於總有35個頭,因此應有70只腳。現在卻有94只腳,說明讓我們設想砍去腳的總共有94-70=24只。由於每隻兔子被設想砍去兩隻腳,24只腳等於12只兔子。所以可得出雞的個數為35-12=23只。
雞兔一籠問題後來也有了很多變化,像先設想全部都為兔子,那麼總的腳數是頭數的4倍,等於35×4=140只,和實際的94只腳相減,140-94=46,看來錯誤地把雞當成兔多計算出來46只腳。每隻雞都多計算2只腳,46只腳是23只雞的腳的個數。因此籠中雞是23只,所以兔為35-23=12只。
《孫子算經》為晉代初期的算術書,自雞兔一籠問題的解法上,已經反映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數學才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