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十一告子上·第四節

第四節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第四節譯文

  告子說:“喜好美食和美色,是人的天性。仁,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義,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
  孟子曰:“有什麼根據說仁愛是內在的而適宜是外在的呢?”
  “有人年長而我以對待年長的人那樣對待他,並不是有一個年長的人在我;就譬如有一個事物是白的而我認為它白,只是就外順應它的白,所以說是外在的。”
  “認別白馬的白的,是不能用來認別白人的白的;不知道年長的馬的年長,也就不能知道年長的人的年長了?還說是年長的就是適宜的?以為年長就是適宜的?”
  “若我的弟弟就愛惜,秦人的弟弟就不愛惜了,這樣因我為樂趣的方面,這就是說內在的。若楚人年長認為那是年長,自己認為年長的也是年長,這是以年長為樂趣的方面,這就是說外在的。”
  “讚歎秦國人的烤肉的,是沒有差別於讚歎自己的烤肉的。僅僅是事物有這樣子的情況罷了,還是說讚歎烤肉也有外在的?”

註釋
耆:通“嗜”。《周禮·秋官·大行人》:“五方之民,言語不通,耆欲不同。”《莊子·齊物論》:“鴟鴞耆鼠。”這裡用為嗜好之意。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