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十一告子上·第五節

第五節原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第五節譯文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為什麼說行為方式是內在的呢?”
  公都子說:“對人表達內心的敬意,所以說是內在的。”
  孟季子問:“有一個鄉里的人比你兄長大一歲,該尊敬誰呢?”
  公都子說:“尊敬兄長。”
  孟季子問:“倒酒時先給誰斟呢?”
  公都子說:“先給鄉里人。”
  孟季子說:“你內心尊敬的是兄長,所表現出的卻是恭敬對待他人,可見行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由內心發出的。”
  公都子不能應答,便把這事告訴孟子。
  孟子說:“應該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弟弟呢?他會說:‘尊敬叔父。’你說:‘弟弟是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那該尊敬誰呢?’他會說:‘尊敬弟弟。’你就說:‘為什麼又說要尊敬叔父呢?’他會說:‘這是因為地位的緣故。’你就說:‘是因為地位的緣故,需要尊敬兄長,但在不同的場合就該恭敬地對待他人。’”
  孟季子聽了這些話後,說:“在這種情況下尊敬叔父,在那種情況下尊敬弟弟,這畢竟是外在情況決定的,並不是由內心發出的。”
  公都子說:“冬天則喝熱湯,夏天則喝涼水,那麼飲食是由外在的天氣所決定的嗎?”

註釋
1.孟季子:人名,情況不詳,有三種說法,姑且不論。
2.屍:《"召南"採蘋》:“誰其屍之?”《詩"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屍載起。”《儀禮·士虞禮》:“祝延屍。”《禮記·曲禮》:“孫可以為王父屍。”《儀禮·特牲禮》注:“屍,所祭者之孫也。祖之屍則主人乃宗子。禰之屍則主人乃父道。”《說文》:“屍,神像也。象臥之形。”這裡用為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之意。
3.庸:(yang雍)《書·堯典》:“疇諮若時登庸。”《書·康誥》:“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遜曰時敘,惟曰未有遜事。”《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庸。”《詩·齊風·南山》:“齊子庸止。”《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說文》:“庸,用也。”這裡用為用、需要之意。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