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八聲甘州·記玉關踏雪事清遊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解連環·孤雁
下一篇詩文: 憶舊遊·登蓬萊閣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記得在北方邊關,專事去踏雪漫遊,寒氣凍硬了貂裘。沿著荒枯的樹林古老的大道行走,到漫長的黃河邊飲馬暫休,這內心的情意好似河水悠悠。北遊如一場短夢,夢醒後此身依然在江南漂流,禁不住老淚縱橫,灑落在故都杭州。想借紅葉題詩,卻連一個字也無題寫之處,那飄落的片片紅葉已寫滿了憂愁。
你載著一船的白雲歸去,試問誰將玉佩相留,顧盼水中倒影於中洲?折一枝蘆花寄贈遠方故友,零落的蘆花呵透出一身的寒秋。向著平常的野橋流水漫步,待招來的已不是舊日熟識的沙鷗。空懷著無限的情感,在斜陽夕照的時候,我卻害怕登樓。

註釋
八聲甘州:詞牌名,又名《瀟瀟雨》,簡稱《甘州》。唐玄宗時教坊大麴有《甘州》,雜曲有《甘州子》,是唐邊塞曲,因以邊塞地甘州為名。雙調平韻,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體。
辛卯歲,沈堯道同餘北歸:元世祖至正辛卯(1291)年,作者同沈堯道同遊燕京(今北京)後從北歸來。沈堯道,名欽,張炎詞友。
逾歲:過了一年;到了第二年。
趙學舟:人名,張炎詞友。
記玉關踏雪事清遊:指北遊的生活。他們未到玉門關,這裡用玉關泛指邊地風光。清遊,清雅游賞。
貂裘:貂皮製成的衣裘。
長河:指黃河 。 漢應瑒《別詩》之二:“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 唐王維《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短夢:短暫的夢。
江表:江外。指長江以南的地區。
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市西。此代指故國舊都。晉謝安死後, 羊曇醉至西州門,慟哭而去,即此處。事見《晉書·謝安傳》。後遂用為典實。
楚佩:《楚辭》中有湘夫人因湘君失約而捐玦遺佩於江邊的描寫,後因用“楚佩”作為詠深切之情誼的典故。
弄影:物動使影子也隨著搖晃或移動。
中洲:即洲中。《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王逸 注:“中洲,洲中也。水中可居者曰洲。”
贈遠:贈送東西給遠行的人。
沙鷗:棲息於沙灘、沙洲上的鷗鳥。舊沙鷗,這裡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
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
登樓:指漢末王粲避亂客荊州 ,思歸,作《登樓賦》之事。

參考資料:

1、上彊邨民(編) 蔡義江(解) . 宋詞三百首全解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08/11/1 :第325-327頁 .

2、呂明濤,谷學彝編著 .宋詞三百首 .北京 :中華書局 , 2009.7 : 第285-286頁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公元1290年,張炎和友沈堯道應召為元政府寫金字《藏經》。翌年,迴歸南方。之後詞人在越州居住,和沈堯道及趙學舟都有詞往來,這首詞即作於此時。

參考資料: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 .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295-2297頁 .

2、上彊邨民(編) 蔡義江(解) . 宋詞三百首全解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08/11/1 :第325-327頁 .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記玉關踏雪事清遊,寒氣脆貂裘。”以“記”字領起,氣勢較為開闊、筆力勁峭。寫他前年冬季赴北寫經的舊事,展現了一幅衝風踏雪的北國羈旅圖。北風凜冽,寒氣襲人,三兩個“南人”在那枯林古道上艱難行進。“此意悠悠”此句雖簡,然則寫出他內心無限的憂思。

  “短夢依然江表,老淚灑西州”,舊事重提之後,續寫北地迴歸之光景。江表,指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此兩句謂自己雖已回到南方故土,屈辱經歷也過去,仍只能老淚灑落、無歡可言。南歸以後,自己與堯道分處杭、越,音訊久未通。“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點出為何不致書問候。並非不想題詩贈友,但實在是提不起任何興致來。因西風吹打而飄散的片片紅葉上,似乎處處都寫滿了“亡國”兩字。不忍在上題詩,怕引起濃濃愁情。請老友給予諒解。開頭這兩韻五句,其意境蒼涼闊大,有“唐人悲歌”之慨。著實為全詞增添了一點“北國型”的“壯美”之感。“短夢依然江表,……落葉都愁。”隨即音調多麼纏綿低迴。這是作者善於“一氣旋折”的高妙本領。

  “載取白雲歸去”則從眼前的離別寫起。故人之訪,給作者多少歡樂、慰藉和溫暖。故人又要回去。面對此景,作者當然又會感慨生悲。“問誰留楚佩,弄影中洲”寫出了自己與他兩情依依之感。“楚佩”借楚辭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當然所贈之物,只能是一枝蘆花。這裡表現出贈者零落如秋葉的心情。他以蘆花來比己“零落一身秋”的悽況,飽寓著他生不逢時痛感。這裡“折葦贈遠”,筆調不凡,寫意深刻。“向尋常野橋流水,待招來,不是舊沙鷗。”而故人既遠,“野橋流水”附近也能招集到三朋二友,但終非沈堯道、趙學舟之類故交了。“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惆悵寂寞只能靠登樓遠望排解。但餘斜照的景色,只能徒增傷悲。所以頓又縮回了腳步!

  全詞先悲後壯,先友情而後國恨,慣穿始終的,是一股蕩氣迴腸的“詞氣”。使讀者極能滲透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寫身世飄萍和國事之悲感哀婉動人,令人如聞斷雁驚風,哀猿啼月。

參考資料: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 .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295-2297頁 .

2、上彊邨民(編) 蔡義江(解) . 宋詞三百首全解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08/11/1 :第325-327頁 .

展開↧
詩文作者
張炎
張炎

張炎(1248-約1320),南宋最後一位著名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臨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祖父張濡,父張樞,皆能詞善音律。前半生富貴無憂。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南宋亡,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此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遊燕趙謀官,失意南歸,長期寓居臨安,落魄而終。

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

433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