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徐霞客遊·記遊大理日記

  十二日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游。出寺即南向行,三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其东即郡城之西门,其西山下即演武场。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甃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又南半里,为一塔寺,前有诸葛祠并书院。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罨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逼仄深窅。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十二日覺宗備好馬匹帶上午飯,等候何君一同去遊清碧溪。出寺後馬上向南行,三里,走過小紙房,又往南經過大紙房。村東就是府城的西門肘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場。又向南一里半,經過石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間,水從此處溢位去,馮元成認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廢棄的基址,都是馬元成的遺蹟。志書說:“落日下泉水中照見有石馬,所以這樣起名。”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諸葛祠和書院。又向南經過中和、玉局兩座山峰。六里,渡過一條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東方環繞而下。又走二里,繞過峰下山岡的南邊,於是向西尋找小徑走入峽谷。從峽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於峽谷後方,有積雪的痕跡,獨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絹隔斷了青山,有溪水從峽谷中往東流注,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從溪北踏著山岡向西上登,二里,有墳丘在左面山岡之上,是阮尚賓的墳墓。從墓地後向西行二里,踏著峻嶺登上山崖。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與對面的山崖並立前突如像門扇,上邊高聳下面陡削,溪流衝破其中流出去。從此處以內,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夾立於頭頂上,全都狹窄傾斜,幽深杳渺。路沿著山崖頂端,緊靠著北面的山峰向西進去,一里多路,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隨行的人在溪邊守馬,顧僕也停在這裡。

註釋
清碧溪:在下關西北13公里。為點蒼山18溪中風光最美的一溪,有上、中、下三潭。
一塔寺:《大明一統志》大理府寺觀:“弘聖寺,在點蒼山十峰麓,中有塔高二十丈,又名一塔寺。”此塔今存。
罨映:彼此掩覆而襯托,罨通“掩”。
深窅(yǎo):幽深;深邃。
展開↧
詩文作者
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了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3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