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張園賞海棠作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菩薩蠻·詠足
下一篇詩文: 柳營曲·嘆世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春季天氣陰雨綿綿,海棠花樹被猛烈的東風吹得東搖西擺。人要賞花,不像春風摧花那樣薄情,守定海棠花枝,不讓鮮花凋零。
端起酒杯在春風中細細品嚐,卻無奈酒醒之後愁緒還像昨天一樣。殷切地期待跟東風約定,不要猛烈地吹花,為什麼不把愁緒吹走呢?

註釋
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風”“章臺月”等。屬中呂調。雙調五十七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
人情:即人要賞花。春情:指東風催花落。
綠尊:同“綠樽”,酒杯。

參考資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641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360-1362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春陰漠漠,海棠花底東風惡。”“漠漠”,是寂靜無聲之意;“惡”,在這裡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厲害”的意思引申而來,此義至今在某些地區的方言中還保留著(如魯西南和豫東)。首二句說,春天的時光萬籟俱寂,但從海棠花穿過的東風卻吹得強勁猛烈。標題中說“賞海棠作”,卻不寫海棠花的豔麗,而突出了“東風惡”。寫春風、春光一般是喜悅、溫暖、吹拂、和煦,縱使風大天寒,也不過用“料峭”之類的詞來形容。詞人別出心裁,一方面是“寫實”,另一方面,也只有這樣寫,才與下文協調。

  “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緊承“東風惡”,意思是說,人對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風對花是薄情的,因此“東風”對花猛吹乃至摧殘。正因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上片不寫海棠花如何美麗嬌豔,側重寫人對花的態度,對海棠的愛憐和保護,反襯海棠花的豔麗,是脫俗之筆。

  過片之後,寫以酒澆愁,雖然憂愁無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不忘海棠花,進一步說明了它在詞人心目中的地位,使全詞主旨更為鮮明。

  “綠尊細細供春酌,酒醒無奈愁如昨。”詞人沒有說是因為什麼發愁,酒只能暫時麻醉神經,卻不能從根本上排解憂愁,酒醒後“愁如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古來寫“酒”與“愁”的詩詞很多,如柳永有“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飲還無味”(《蝶戀花》),又有“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訴衷情近》)。意境與該詞相近,這說明管鑑在某些方面受過他以前的一些詞人的影響。

  但“殷勤”以下三句,則屬作者創新。“殷勤待與東風約”一句,與上片“海棠”句相呼應,他要與那吹得迅猛異常的“東風”“約定”,“規勸”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卻?”前句說,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後句說,你用什麼辦法把我的“愁”吹跑呢?這裡的寫法頗為微妙,一是把“東風”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觀事物中。把內心活動包含於客觀景物之中,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歷來有之,所謂“神與詩者妙合無垠”(《夕堂永日緒論》),自然和諧而恰到好處,這首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展開↧
詩文作者
管鑑
管鑑
管鑑字明仲,龍泉(今屬浙江)人,徙臨川(今江西撫州)。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制置四川后東歸,道經峽州,時管鑑為峽州守,見范成大 《吳船錄》 。淳熙十三年(1186)任廣東提刑,改轉運判官,官至權知廣州經略安撫使。詞題所署干支,最遲者為甲辰生日,蓋淳熙十一年(1184)。有 《養拙堂詞》 一卷。 

6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