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上篇·乃粒

乃粒原文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总名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粘者,禾曰余,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稻宜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

  ○稻工 (耕 耙 磨耙 耘耔 具图)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菵草之类,遇耔而屈折。而ㄗ、稗与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銍刈”矣。

  ○稻灾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农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亩上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内生虫,(形似蚕茧。)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则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经人间传灯者,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竟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然风灾不越三十里,阴雨灾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亦不广被。风落不可为。若贫困之家,苦于无霁,将湿谷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以充饥,亦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水利 (筒车 牛车 踏车 拔车 桔槔 皆具图)

  凡稻防旱藉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腻,随方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拴木碍止,使轮不转动。)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麦

  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广;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磨面以为捻头、环饵、馒首、汤料之需,而饔飧不及焉。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闾阎作苦以充朝膳,而贵介不与焉。

  广麦独产陕西,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专以饲马,饥荒人乃食之。(大麦亦有粘者,河洛用以酿酒。)雀麦细穗,穗中又分十数细子,间亦野生。荞麦实非麦类,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则麦之而已。

  凡北方小麦,历四时之气,自秋播种,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种与收期,时日差短。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亦一异也。大麦种获期与小麦相同,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麦工 (北耕种 耨 具图)

  凡麦与稻初耕垦土则同,播种以后则耘耔诸勤苦皆属稻,麦惟施耨而已。凡北方厥土坟垆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镪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凡麦种紧压方生。南地不与北同者,多耕多耙之后,然后以灰拌种,手指拈而种之。种过之后,随以脚根压土使紧,以代北方驴石也。

  耕种之后,勤议耨锄。凡耨草用阔面大,麦苗生后,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竟亩精华尽聚嘉实矣。功勤易耨,南与北同也。凡粪麦田,既种以后,粪无可施,为计在先也。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南方所用惟炊烬也。(俗名地灰。)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粪麦实。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麦有既刈之后乃种迟生粳稻者。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然计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也。

  ○麦灾

  凡麦防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种以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则秀华成嘉粒矣。荆、扬以南唯患霉雨。倘成熟之时晴干旬日,则仓禀皆盈,不可胜食。扬州谚云“寸麦不怕尺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尺麦只怕寸水”,谓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

  江南有雀一种,有肉无骨,飞食麦田数盈千万,然不广及,罹害者数十里而止。江北蝗生,则大之岁也。

  ○黍稷 粱粟

  凡粮食,米而不粉者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北人唯以大米呼粳稻,而其余概以小米名之。

  凡黍与稷同类,粱与粟同类。黍有粘有不粘,(粘者为酒。)稷有粳无粘。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黍色赤、白、黄、黑皆有,而或专以黑色为稷,未是。至以稷米为先他谷熟,堪供祭祀则当以早熟者为稷,则近之矣。凡黍在《诗》、《书》有虋、芑、、丕等名,在今方语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种以三月为上时,五月熟;四月为中时,七月熟;五月为下时,八月熟。扬花结穗总与来、牟不相见也。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凡粟与粱统名黄米。粘粟可为酒,而芦粟一种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高七尺如芦、荻也。粱粟种类名号之多,视黍稷犹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时令,总之不可枚举。山东人唯以谷子呼之,并不知粱粟之名也。已上四米皆春种秋获,耕耨之法与来、牟同,而种收之候则相悬绝云。

  ○麻

  凡麻可粒可油者,惟火麻、胡麻二种。胡麻即脂麻,相传西汉始自大宛来。古者以麻为五谷之一,若专以火麻当之,义岂有当哉?窈意《诗》、《书》五谷之麻,或其种已灭,或即菽、粟之中别种,而渐讹其名号,皆未可知也。

  今胡麻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谷不为过。火麻子粒压油无多,皮为疏恶布,其值几何?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Х饵、饴饧得粘其粒,味高而品贵。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厉得之而解。农家能广种,厚实可胜言哉。

  种胡麻法,或治畦圃,或垄田亩。土碎草净之极,然后以地灰微湿,拌匀麻子而撒种之。早者三月种,迟者不出大暑前。早种者花实亦待中秋乃结。耨草之功唯锄是视。其色有黑、白、赤三者。其结角长寸许有四棱者,房小而子少,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因肥瘠所致,非种性也。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斤余,其枯用以肥田。若饥荒之年,则留供人食。

  ○菽

  凡菽种类之多,与稻、黍相等,播种收获之期,四季相承。果腹之功在人日用,盖与饮食相终始。

  一种大豆,有黑、黄两色,下种不出清明前后。黄者有五月黄、六月爆、冬黄三种。五月黄收粒少,而冬黄必倍之。黑者刻期八月收。淮北长征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凡大豆视土地肥硗、耨草勤怠、雨露足悭,分收入多少。凡为豉、为酱、为腐,皆于大豆中取质焉。江南又有高脚黄,六月刈早稻方再种,九十月收获。江西吉郡种法甚妙:其刈稻田竟不耕垦,每禾稿头中拈豆三四粒,以指扌及之,其稿凝露水以滋豆,豆性充发,复浸烂稿根以滋。已生苗之后,遇无雨亢干,则汲水一升以灌之。一灌之后,再耨之余,收获甚多。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时,防鸠雀害,驱之惟人。

  一种绿豆,圆小如珠。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若过期至于处暑,则随时开花结荚,颗粒亦少。豆种亦有二,一曰摘绿,荚先老者先摘,人逐日而取之。一曰拔绿,则至期老足,竟亩拔取也。凡绿豆磨澄晒干为粉,荡片搓索,食家珍贵。做粉溲浆灌田甚肥。凡畜藏绿豆种子,或用地灰、石灰、马蓼,或用黄土拌收,则四五月间不愁空蛀。勤者逢晴频晒,亦免蛀。凡已刈稻田,夏秋种绿豆,必长接斧柄,击碎土块,发生乃多。

  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扳土则不复生。既生之后,防雨水浸,疏沟浍以泄之。凡耕绿豆及大豆田地,耒耜欲浅,不宜深入。盖豆质根短而苗直,耕土既深,土块曲压,则不生者半矣。“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类。此先农之所未发者。

  一种豌豆,此豆有黑斑点,形圆同绿豆,而大则过之。其种十月下,来年五月收。凡树木叶迟者,其下亦可种。

  一种蚕豆,其荚似蚕形,豆粒大于大豆。八月下种,来年四月收。西浙桑树之下遍环种之。盖凡物树叶遮露则不生,此豆与豌豆,树叶茂时彼已结荚而成实矣。襄、汉上流,此豆甚多而贱,果腹之功不啻黍稷也。

  一种小豆,赤小豆入药有奇功,白小豆(一名饭豆)当冫食助嘉谷。夏至下种,九月收获,种盛江淮之间。

  一种(音吕),此豆古者野生田间,今则北土盛种。成粉荡皮可敌绿豆。燕京负贩者,终朝呼豆皮,则其产必多矣。

  一种白藊豆,乃沿篱蔓生者,一名蛾眉豆。

  其他豇豆、虎斑豆、刀豆,与大豆中分青皮、褐色之类,间繁一方者,犹不能尽述。皆充蔬代谷以粒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诸!

乃粒譯文

  宋先生說:上古傳說中發明農業生產的神農氏,好像真的存在過又好像沒有此人。然而,仔細體味對“神農”這個讚美褒揚開創農耕的人的尊稱,就能夠理解“神農”這兩個字至今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自身並不能長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為人能依靠五穀養活自己;可是五穀並不能自己生長,而需要靠人類去種植。土壤的性質經過漫長的時代而有所改變,穀物的種類、特性也會隨著不同的水土而有所區別。否則,從神農時代到唐堯時代,人們食用五穀已經長達千年之久了,神農氏教導天下百姓耕種,使用耒耜等耕作工具的便利方法難道還有什麼不清楚嗎?可是後來紛紛出現的許多良種穀物,一定要等到后稷出來才得到詳細說明,這其中又是什麼原因呢?

  那些不務正業的富貴人家子弟,將勞動人民看成罪人;那些讀書人把“農夫”二字當成辱罵人的話。他們飽食終日,只知道早晚餐飯的味美,卻忘記了糧食是從哪裡得來的,這種人真是太多了!這樣看來,奉開創農業生產的先祖為“神”就十分自然了,這難道只是人為地製造出來的嗎?

  總名

  穀物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名稱,特指某一種糧食。百穀是說穀物種類繁多,這是就穀物的總體而言。“五穀”是指麻、菽、麥、稷、黍,其中唯獨漏掉了稻子,這是因為著書的先賢是西北人的緣故。現在全國百姓所吃的糧食之中,稻子佔了十分之七,小麥、大麥、黍、稷共佔十分之三。麻和豆這兩類已經被完全列為蔬菜、糕餅、脂油等副食使用了,依然將它們歸入五穀之中,只不過是沿用了古代的說法罷了。

  稻

  稻的種類最多。不黏的,禾叫秔稻,米叫粳米;黏的,禾叫徐稻,米叫糯米(南方沒有黏黍,酒都是用糯米釀製的)。本來屬於粳稻的一種而晚熟且帶黏性的(俗名叫“婺源光”一類),不能用來做酒,只能用來煮粥,這是另一個稻種。稻穀形狀有長芒、短芒(江南稱長芒稻種為“瀏陽早”,短芒稻則叫做“吉安早”),長粒、尖粒、圓頂、扁粒等多種不一。其中米的顏色有雪白、淡黃、大赤、淡紫和灰黑等多種。

  浸種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叫做社種(遇到天寒有被凍死而不得生長的),最晚的則在清明以後。播種時,先用稻草或麥稈包好種子,放在水裡浸泡幾天,等發芽後再撒播到秧田裡。苗長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齡滿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乾旱或者水澇,都不能插秧。秧苗過了育秧期就會變老而拔節,這時即使再插到田裡,結谷也很少。通常一畝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畝田。

  插秧後,早熟的品種大約七十天就能收割(粳稻有“救公飢”、“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銀”等品種。各地的品種叫法多樣,難以盡述)。最晚熟的品種,要歷經夏天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割。至於冬季播種,夏季五月就能收穫的,那是廣東南部的水稻,因為那裡終年沒有霜雪。如果水稻缺水十天,就怕乾旱了。夏天種、冬天收的水稻,必須種在山間水源不斷的田裡,這類稻種生長期較長,土溫也低,所以禾苗長勢較慢。靠近湖邊的田地,要等到夏季洪水過後,大約六月份才能插秧的。其秧苗應在立夏時節播種,還要播在地勢較高的秧田裡,等汛期過後才插秧。

  南方平原的稻田,大多都是一年兩栽兩熟的。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六月割完早稻,田地經過犁耙後,插再生秧。這種秧是在清明就和早稻秧同時播種的。早稻秧一天缺水就會死,而這種秧經過四月和五月兩個月,任憑曝曬和乾旱都不怕。這是一種不同的型別。晚稻遇到秋季多晴天時,就要經常不斷地灌水。農家這樣辛勤的勞動,是為了釀造春酒的需要。水稻缺水十天就會要死掉。但後來卻從中變化出一種旱稻,是不黏的粳稻,即使在高山上也可種植,這又是一種變異的型別。還有一種香稻,由於它有香氣,通常專供富貴人家享用。然產量很低,也沒有什麼滋補的益處,不值得提倡。

  稻宜

  凡是稻子,如果栽在肥力貧瘠的稻田裡,生長出的稻穗上的穀粒就會稀疏不飽滿。勤勞的農民使用多種方法來增進稻田的肥力。人畜的糞便、榨了油的枯餅(“枯”是因為榨去了油而得名。其中芝麻籽餅、蘿蔔籽餅都是最好的,油菜籽餅稍稍差點兒,油桐籽餅又稍微差些,樟樹籽餅、烏桕籽餅、棉花籽餅再稍稍差些)、草皮、樹葉,都被用來輔助肥力從而促進水稻生長,全國各地都是這樣做的(南方磨綠豆粉的農民,用磨粉時濾出來的發酵的漿液來澆灌稻田,肥效相當不錯。碰上豆子便宜時,將黃豆粒撒在稻田裡,一粒黃豆腐爛後可以肥稻田九平方寸,這樣所得的收益便是所撒播的黃豆成本的雙倍)。對於長年受冷水浸泡的稻田——“冷水田”,插秧時稻秧的根要用骨灰點蘸(用禽、獸骨都可以),再用石灰撒於秧腳,但對於向陽的暖水田就不適用了。對於土質堅硬的田,應該把它耕成壟,將土塊疊起堆放在柴草上燒,但對於黏土和土質疏鬆的稻田就不適合這樣處理。

  稻工

  凡是收割後不再耕種的稻田,應該在當年秋季翻耕、開墾,使稻茬腐爛在稻田裡,這樣所取得的肥效將是糞肥的一倍。如果秋天乾旱沒有水,或者是懶散的農家誤了農時,到第二年春天才翻耕,最終的收穫就要減少。在給稻田施肥的時候,只怕碰上連綿大雨,那時雨水一衝,肥分就會隨水漂走。因此密切注意掌握天氣變化,就要靠老農的智慧了。稻田耕過一遍之後,有些勤快的農民還要耕上第二遍、第三遍,然後再耙田地,這樣一來土質就會粉碎得很均勻,而其中的肥分也能均勻分散開了。

  有的農民家裡缺少畜力,兩個人就在犁上綁一根槓子,兩人一前一後拉犁翻耕,狠勁幹一整天,才能抵得上一頭牛的勞動效率。如果犁耕後缺少畜力,就做個磨耙,兩人用肩和手拉著耙,這樣幹上一整天相當於三頭牛的勞動效率。我國中原地區只有水牛、黃牛兩種。其中水牛力氣要比黃牛大一倍。但是養水牛,冬季需要有牛棚來抵禦酷寒,夏天還要有池塘供洗澡,養水牛所花費的心力,也要比養黃牛的多一倍。耕牛在立春之前耕地時用力過度出了汗,一定要注意避免讓耕牛淋雨,將要下雨時就趕緊將耕牛趕進牛棚。等到過了穀雨之後,任憑風吹雨淋也不怕了。

  蘇州一帶的農民用鐵鋤代替犁,因此不用耕牛。我認為貧苦的農戶,如果合計一下購買耕牛的本錢和水草飼料的費用以及被盜竊、生病和死亡等意外損失,倒還不如用人力耕作划算些。比方說,有牛的農戶能耕種十畝農田,而沒牛的農戶用鐵鋤,勤快些也能種上前者田數的一半,既然是沒有牛,在秋收之後,也就不必考慮在田裡種牛飼料及放牧的麻煩事兒,同時可以騰出手來種植豆、麥、麻、蔬菜等作物了。這樣,用二次收穫來補償荒廢了的那一半田地的損失,似乎也就和有牛的家庭差不多了。

  水稻插秧以後,幾天之內舊葉會變得枯黃而長出新葉來。新葉長出來後,就可以耔田了(俗名叫做“撻禾”)。手裡拄著木棍,用腳把泥培在稻禾根上,並且把原來田裡的小雜草踩進泥裡,使它不能生長。稻田裡的水稗子草之類的雜草,用前面的方法就可以輕鬆解決。但是稗草、苦菜、水蓼等雜草卻不是用腳力就能除掉的,必須緊接著進行耘田。耘田的人腰和手會比較辛苦些,認真分辨稻禾和稗草則要靠人的兩隻眼睛。除淨了雜草,禾苗就會長得很茂盛。此後,還要排水防潦,灌溉防旱,一個月後,就要準備開鐮收割了。

  稻災

  早稻種子在初秋時收藏,如果中午在烈日下曝曬,種子內的熱氣還沒散發就裝入穀倉,之後封閉穀倉又太急的話,稻種就會帶暑氣(太勤快的農家反倒會受這種災害)。第二年播種之後,田裡的糞肥就會發酵使土壤溫度升高,再加上東南風帶來的暖熱氣息,整片稻禾就會如同受到火燒一樣發災,這會給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損害,這是稻子的第一種災害。如果稻種等到晚上涼了以後再入穀倉,或者是在冬至的數九寒天時節收藏一缸冰水、雪水(立春之後收藏的就會沒有效果)。到來年清明浸種的時候,每石稻種潑上幾碗,暑氣就能夠立刻解除,這樣一來,任憑東南風吹拂帶來多高的溫度,禾苗稻穗都會長得很旺盛(因此病根便是在稻種裡面,有人卻無知地去埋怨鬼神)。

  播撒稻種時,如果田裡積水過深,稻種沒有來得及沉下,這時猛然颳起了狂風,谷種就會堆積在秧田的一個角落,這是第二種災害。因此要注意在風勢平定以後再播撒稻種,種子就能均勻地沉下並育成秧苗。稻種長出秧苗之後,就怕成群的雀鳥飛來啄食,這是第三種災害。在稻田中豎立一根杆子,上面懸掛些假鷹、假人隨風飄揚,就可以驅趕雀鳥了。移栽的稻秧還沒有完全紮根的時候,一旦趕上陰雨連綿的天氣,這樣就會損壞一大半,這是第四種災害。只要求得連續三個晴天,秧苗就能全部成活了。秧苗返青長出新葉之後,土壤裡的肥力不斷散發出來,再加上南風帶來的熱氣一燻,禾稻的葉鞘及莖稈裡就會生蟲(形狀就像蠶繭一樣),這是第五種災害。盼望老天這時能遇上一陣西風雨,害蟲就能被消滅,而禾稻便可以正常地生長了。

  禾稻抽穗之後,夜晚“鬼火”四處飄遊燒焦禾稻,這是第六種災害。“鬼火”是從腐爛的木頭中散放出來的。木與火如同母與子,火藏在木頭之中,木頭不壞的時候,火也就永遠藏在木頭裡面。每逢多雨的年份,荒野中的墳墓多被狐狸挖穿而塌陷,墳裡面的棺材板子被水浸透而腐爛,這就是所謂母體壞了,火子失去依附,於是離開母體而四處飛揚。但是陰火是見不得陽光的,只能等到黃昏太陽落山以後,這種鬼火才從墳墓的縫隙裡衝出來,但又不能飛得更高,只能在幾尺高的地方飄遊不定。禾葉和稻穗一旦遇上立刻就被燒焦。驅逐“鬼火”的人,一看見有樹根處有火光,便以為是鬼,舉起棍棒用力去打,於是就有了“鬼變枯柴”的說法。他不知道“鬼火”向來都是一見燈光就會消失的(沒有經過人們燈火傳燃的都屬於陰火,所以一見到燈光就熄滅了)。

  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結實,早熟稻每蔸需要水量三鬥,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斗,如果沒有水就會枯死(快要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穀粒數目雖然還是那麼多,但米粒會變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時候,也會多有破碎),這是第七種災害。在引水灌溉方面,人們的聰明才智已經得到充分的發揮了。

  稻子成熟的時候,如果遇到刮狂風,它就會將稻粒吹落;如果遇上連續十來天的陰雨天氣,穀粒就會受水溼後自行腐爛,這是第八種災害。但是風災的範圍一般不會超過方圓三十里。陰雨成災的範圍一般也不會超過方圓三百里,這都只是區域性地區的災害,涉及的範圍並不很廣。穀粒被風吹落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貧苦的農家遇到陰雨天時,可以把溼稻穀放在鍋裡,燒火爆去穀殼,做炒米飯來充飢,這也算是度過天災的一種補救辦法吧。

  水利

  在“五穀”之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種穀物需要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質有沙土、黏土及地力貧瘠、肥沃的差別,各地情況都不一樣。有的稻田灌水三天之後乾涸了,也有的半個月以後才幹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澆灌來補救。

  靠近江河邊有使用筒車的,先築個堤壩來阻擋水流,使水流繞過筒車的下部,衝激筒車的水輪旋轉,並裝水進入筒內,這樣一筒筒的水便會倒進引水槽,然後導流進入田裡。這樣晝夜不停地引水,即便澆灌上百畝田地也不成問題(不用水時,可用木栓卡住水輪,不讓水輪轉動)。在沒有流水的湖邊、池塘邊,有的使用牛力拉動轉盤進而帶動水車,有的用幾個人一齊踩踏來轉動水車。水車車身長的達兩丈,短的也有一丈。車內用龍骨連線一塊塊串板,籠住一格格的水使它向上逆行。一人用水車幹一整天活兒,大概能澆灌田地五畝,用牛力功效就可以高出一倍。

  淺水池和小水溝,如果安放不下長水車,就可以使用幾尺長的手搖水車。一個人用兩手握住搖把迅速轉動,一天的工夫能澆灌兩畝田地。揚州一帶使用幾扇風帆,以風力帶動水車,颳風時水車旋轉,風停止水車不動。這種車是專為排澇使用的,排除積水以便於栽種。因為是用來排澇而不是用於取水灌溉的,所以並不適於抗旱。至於使用桔槔和轆轤取水灌溉,那工效就更加低了。

  麥

  麥子有好多種。小麥叫做“來”,是麥子中最主要的一種。大麥有叫做“牟”的,也有叫做“礦”的。其他的雜麥有叫做“雀”的,有叫做“蕎”的。都是因為它們的播種時間相同,花的形狀相似,又都是磨成麵粉用來食用的,所以都稱為麥。

  在我國,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老百姓吃的糧食當中,小麥佔了一半,而黍子、小米、稻子、高粱等加起來總共佔了一半。最西向到四川、雲南,東向到福建、浙江以及江蘇和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區,方圓六千里之中,種植小麥的大約佔了二十分之一。將小麥磨成麵粉用來做花捲、餅糕、饅頭和湯麵等食用,但早晚正餐都不用它。種植其他麥類的只有五十分之一,民間貧苦百姓拿來當早餐吃,富貴人家是不會吃它們的。稞麥只產在陝西一帶,又叫青稞,也就是大麥,它隨土質的差別而皮色相應變化,陝西人專門用它來餵馬,只有在饑荒的時候人們才吃它(大麥也有帶黏性的,在黃河、洛水之間的地區人們用它來釀酒)。雀麥的麥穗比較細小,每個麥穗中又分長開十多個麥粒,這種麥偶爾也有野生的。至於蕎麥,它實際上並不算是麥類,但因為人們也用它磨粉來充飢,麥的名稱流傳下來,所以也就歸為麥類了。北方的小麥,經歷秋、冬、春、夏四季的氣候變化,秋天時候播種,第二年初夏時節才收穫。南方的小麥,從播種到收割的時間相對短一些。江南麥子晚間開花,江北麥子白天開花,這也算一件奇事。大麥的播種和收割的日期與小麥基本相同。蕎麥則應在中秋時播種,不到兩個月就可以收割了。蕎麥苗遇到霜就會凍死,所以希望得天時,降霜的時間相對晚些,蕎麥就可能獲得豐收了。

  麥工

  在最初的翻土整地上,種麥子與種水稻的工序相同。但播種以後,種水稻還需要多次耘、耔等勤苦的勞動,麥田卻只要鋤鋤草就可以了。北方的土壤是容易耕作的疏鬆黑土,種麥的方法和工具都與種稻子有所不同,耕和種是同時進行的。用牛拉著起土的農具,不裝犁頭,而裝一根橫木,在橫木上並排著安裝兩塊尖鐵,方言把它稱為“鏹”。“鏹”的中間裝個小鬥,鬥內盛麥種,鬥底鑽些梅花眼。牛走時搖動鬥,種子就從眼中撒下。如想要種得又密又多,就趕牛快走,種子就撒得多;如要稀些少些,就讓牛慢走,撒種就少。播種後,用驢拖兩個小石磙壓土埋麥種。土壓緊了,麥種才能發芽。南方土壤與北方的不同,先將麥田經過多次地耕耙,然後用草木灰拌種,用手指拈著種子點播,接著用腳跟把土踩緊,代替北方用驢拉石磙子壓土。

  播種後,要勤於鋤草。鋤草要用寬面大鋤。麥苗生出來後,鋤得越勤越好(有鋤三四次的),雜草鋤盡,田裡的全部肥分就都可以用來結成飽滿的麥粒了。工夫勤奮,草就容易除淨,這在南方和北方都是一樣的。

  麥田應當預先施足基肥,在播種後就不要施肥了。陝西和河南洛水流域,怕害蟲蛀蝕麥種,有用砒霜拌種的,南方則只用草木灰(俗稱地灰)拌種。南方稻田有種麥子來肥田的,並不要求收穫麥粒,當春小麥或大麥還在青綠的苗期時,就把它們耕翻壓死在田裡,作綠肥來改良土壤,秋收時稻穀的產量必定能倍增。

  麥收後的空隙,可以再種其他作物。從夏初到秋末,有近半年時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來選種其他一些作物。南方就有在大麥收割後再種植晚熟粳稻的。農民的辛勤勞動,總會得到酬報。蕎麥是在南方收割水稻後和北方收割豆或穀子後才種的。蕎麥的特性是吸收肥料較多,會使土壤變瘦。但算來它的產量抵得上原先穀物的一半還多,因此,勤勞的農家又何妨再施些肥料呢!

  麥災

  種麥子的災害相當於種植稻子的三分之一。播種以後,遇上雪天、霜天、晴天、洪澇天氣都沒有什麼影響。麥子的特性是它需要的水量很少,北方在中春時節再下一場痛快的能澆透地的大雨,麥子就能開花並結出飽滿的麥粒了。在荊州、揚州這類長江以南的地區,最怕的就是“黴雨”(梅雨)天氣,如果在麥子成熟的時段,天氣晴上十來天,麥子就能確保大豐收,吃也吃不完了。揚州有句農業諺語說“寸麥不怕尺水”,這就是說麥子剛成長的時候,任水淹沒都沒有什麼關係。“尺麥只怕寸水”,那是說等到麥子成熟的時候,哪怕一寸深的水就能把麥根泡軟,莖稈就會倒伏在泥裡,麥粒也就都爛在地裡了。

  江南有一種鳥雀,有肉無骨,成千上萬地飛來啄食麥子,但受災的範圍不廣,不過方圓幾十裡罷了。而長江以北的地區,一旦鬧蝗蟲災害,那就會變成很大的災患。

  黍稷、粱粟

  各種糧食之中,碾成粒而不磨成粉來食用的糧食品種有很多。相距僅幾百裡地,這些糧食的顏色、味道、形狀和質量就大不一樣了。雖然大同小異,但名稱卻是成百上千。北方人只把粳稻叫大米,其餘的都叫小米。

  黍與稷同屬一類,粱與粟又屬同一類。黍也有黏的與不黏的之分(黏的可以做酒),稷只有不黏的,沒有黏的。黏黍、黏粟統稱為“秫”,除了這兩種以外,還另有叫“秫”的作物。黍有紅色、白色、黃色、黑色等色,有人專把黑黍稱為稷,這不正確。至於說因為稷米比其他穀類早熟,更適宜於祭祀,因此把早熟的黍稱做稷,這個說法還差不多。在《經》《尚書》中記載芑、秬、秠等名稱,現在的方言中也有牛毛、燕頷、馬革、驢皮、稻尾等名稱。黍最早的在三月下種,五月份成熟;稍晚的也是在四月下種,七月份成熟;最晚則是五月下種,八月份成熟。開花和結穗的時間總和麥子(大、小麥)不同時。黍粒的大小是由土地肥力的厚薄、時令的好壞所決定的。宋朝的儒生死板地以某個地區的黍粒為依據來規定度量衡的標準,這是錯誤的。

  粟與粱統稱黃米,其中黏粟還可以用於做酒。此外,有一種名叫高粱的蘆粟,是因為它的莖稈高達七尺,很像蘆、荻。粱粟的種類、名稱,比黍和稷的還要多。它們有的用人的姓氏或山水來命名,有的則根據其形狀和時令來命名,總之無法一一列舉出來。山東人並不知道梁粟有這些名稱,把它們都統稱為穀子。

  以上四種糧米,都是在春天播種而秋天收穫的。耕作的方法與麥子的耕作方法相同,但播種和收割的時間,卻和麥子相差很遠。

  麻

  麻類既可以作糧食又可以作油料的,只有大麻和胡麻兩種。胡麻就是芝麻,據說是西漢時期才從中亞的大宛國傳來的。古時把麻列為“五穀”之一,如果是專指大麻,難道是恰當的嗎?在我看來,古代《詩經》《尚書》中所說“五穀”中的麻,或者已經絕種了,或者就是豆、粟中的某一種,後來逐漸被傳錯了名稱,這都很難確定。

  現在的芝麻,味道好,用途大,即使把它擺在百穀的首位也不過分。大麻子榨不出多少油,麻皮做成的又是粗布,它的價值不大。芝麻只要有少量進肚,很久都不會餓。糕餅、糖果上黏點芝麻,就會使味道好而質量高。芝麻油搽發能使頭髮光澤,吃了能增加脂肪,煮食能去腥臊而生香味,還能治療毒瘡。農家如果能多種些芝麻,那好處是說不盡的。

  種植芝麻的方法,有的起畦,有的作壟。把土塊儘可能地打碎並把雜草清除,然後用潮溼的草木灰拌勻芝麻種子來撒播。早種的芝麻在三月種,晚種的芝麻要在大暑前播種。早種的芝麻要到中秋才能開花結實。除草全靠用鋤。芝麻有黑、白、紅三種顏色。所結的果實,長約一寸多。果實有四稜的,果小粒少;有八稜的,果大粒多。這都是由於土地肥瘦所造成的,跟品種的特性沒有關係。每石芝麻可榨油四十斤,剩下的枯渣用來肥田;若碰上饑荒的年份,就留給人吃。

  菽

  豆子的種類與稻、黍的種類一樣繁多,播種和收穫的時間,在一年四季中接連不斷。人們將豆子視為日常飲食中始終離不開的重要食品。

  一種是大豆,有黑色和黃色兩種顏色,播種期都在清明節前後。黃色的有“五月黃”、“六月爆”和“冬黃”三種。“五月黃”產量低,“冬黃”則要比它高一倍。黑豆一定要到八月才能收穫,淮北地區長途運載貨物的騾馬,一定要吃黑豆,才能筋強力壯。

  大豆收穫的多少,要視土質的好壞、鋤草勤與不勤、雨水充足與否而定。豆豉、豆醬和豆腐都是以大豆為原料做成的。江南還有一種叫做“高腳黃”的大豆,等到六月割了早稻時才種,九、十月便可收穫。江西吉安一帶大豆的種法十分巧妙,收割後的稻茬田,竟不再翻耕,只在每蔸稻茬中用手指捅進三四粒種豆。稻茬所凝聚的露水滋潤著種豆,豆子胚芽長出以後,又有浸爛的稻根來滋養。豆子出苗後,遇到乾旱無雨的時候,每蔸需澆灌約一升水。澆水以後,再除草一次,就可以獲得豐收了。大豆播種後沒發芽之時,要防避鳩雀禍害,這時就得有人去驅趕。

  一種是綠豆,像珍珠一樣又圓又小,必須在小暑時分播種,如果在小暑以前就下種,豆秧就會蔓生至好幾尺長,結的豆莢卻非常稀少。如果過了小暑甚至到了處暑時才播種,那就會隨時開花結莢,豆粒數目會很少。綠豆也有兩個品種,一種叫做“摘綠”,其豆莢先老的先摘,人們每天都要摘取。另一種叫做“拔綠”,要等全部成熟時再一起收穫。把綠豆磨成粉漿,澄去漿水,曬乾可製成澱粉、粉皮、粉條,這都是人們十分喜愛的食品。做豆粉剩下的粉漿水可以用來澆灌田地,肥效很高。儲藏綠豆種子,有的人用草木灰、石灰,有的人用馬蓼,有的人用黃土和種子拌勻後再進行收藏,這樣,即使在四五月間也不必擔心被蟲蛀。勤快的人,每逢晴天時就將綠豆拿出進行多次晾曬,這樣也能避免蟲蛀。夏秋兩季在已經收割後的稻田裡種綠豆,必須使用接長了柄的斧頭,將土塊打碎,這樣才能長出較稠的苗。

  綠豆播種後,如果在當天遇上了大雨,土壤板結後,就長不出豆苗來了。綠豆出苗以後,要防止雨水浸泡,應該及時將田地裡的水排出。種綠豆和大豆時,耕地要淺而不能太深。因為豆子是根短苗直的作物,耕土過深的話,豆芽就會被土塊壓彎,起碼會有一半長不出苗來。因此,“深耕”並不適用於豆類,這是過去的農民所不曾瞭解的。

  一種是豌豆,這種豆有黑斑點,形狀圓圓的有些像綠豆,但又比綠豆大。十月播種,第二年五月份收穫。春天出葉晚的落葉樹下也可以種植。

  一種是蠶豆,它的豆莢像蠶形,豆粒比大豆要大。八月下種,第二年四月收穫,浙江西部地區的人在桑樹下普遍種植。本來有樹葉遮蓋,作物就長不好,但蠶豆和豌豆等到樹葉繁茂時,已經結莢長成豆粒了。在湖北襄河和漢水上游一帶,蠶豆很多而且價格便宜,當做糧食來吃,其價值並不比黍稷小。

  一種是小豆,紅小豆入藥有很高的特殊療效,白小豆(也叫飯豆)可以當飯吃——飯食裡摻進它就會更好吃了。小豆夏至時播種,九月份收穫,大量種植於長江、淮河之間的地區。

  一種是稽(音呂)豆,從前野生在田裡,現在北方已經大量種植了。用來做澱粉、粉皮,可以抵得上綠豆。北京的小商販整天叫賣“稽豆皮”,可見它的產量一定是很多的了。

  一種是白扁豆,它是沿著籬笆而蔓生的,也叫蛾眉豆。

  其他如豇豆、虎斑豆、刀豆與大豆中的青皮、褐皮等品種,僅在個別地方有種植的,就不能一一詳盡敘述了。這些豆類都是尋常百姓用來當做蔬菜或代替糧食吃的,關心自然的見識廣博的讀書人,怎麼能夠忽視它們呢!

補充糾錯
上一章: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