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韓一·秦韓戰於濁澤

秦韓戰於濁澤原文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⑧,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侦,失计于韩明也。

秦韓戰於濁澤譯文

  秦韓兩國在濁澤交戰,韓國告急。公仲朋對韓王說:“盟國不能依靠。現在秦國的意圖是要攻打楚國,大王不如透過張儀同秦國講和,送給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國一起攻打楚國。這是以一換二的計策。”韓王說:“好。”於是就為公仲朋出行做準備,將到西方同秦國講和。

  楚王聽此訊息,大為恐慌,馬上召見陳軫。陳軫說:“秦國想攻伐我國已經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韓國一座大城市,其財賦可以增加兵餉,秦韓兩國合兵向南,秦國多年夢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經實現了,楚國必然會被進攻。大王要聽從我的意見:在全國實行戒嚴,挑選軍隊聲言援救韓國,讓戰車佈滿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車輛,加重使者的聘禮,使韓國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韓國如果不能聽從我們,一定會感激大王,絕不會聯兵而來。這樣秦韓兩國不和,秦兵雖然來到,楚國不會遭受大的損失。韓國如果能夠聽從我們,同秦國決裂,秦國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韓國。韓國得到楚國的援救,一定會輕視秦國;輕視秦國,它應付秦國一定不恭敬。這樣我們便可以使秦韓兩國的軍隊疲憊不堪,從而解除楚國的憂患。”

  楚王非常高興,便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戒嚴,挑選軍隊聲言援救韓國,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車輛,加重使者的聘禮。讓使者對韓王說:“敝國雖小,已經全部動員起來了,希望貴國隨心所欲地對付秦國,敝國為韓國將不惜犧牲一切地進行幫助。”

  韓王十分高興,便停止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說:“不行。採取行動使我們吃苦頭的是秦國,用虛假的名義來援救我們的是楚國。倚仗楚國的虛名,輕易停止同強秦這樣的敵人講和,一定會被天下人恥笑了。何況楚韓兩國不是兄弟國家,又不是預先約定共謀攻打秦國的,情況是秦國要攻打楚國,楚國這才發兵聲言援救韓國的,這一定是陳軫的陰謀。再說大王已經派人通知秦國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騙秦國。忽視強秦的災禍,卻聽信楚國的謀臣,大王一定要後悔的了。”韓王不聽從,就同秦國停止講和。秦國果然大怒,發兵與韓國交戰於岸門。楚國的救兵不到,韓國大敗。韓國的軍隊並不弱小,人民並不愚昧,可是軍隊被秦國俘獲,謀略被楚國恥笑,是因為錯誤地聽信了陳軫,沒有采納公仲朋的計策啊。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