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án bì xiè
藥材名稱 | 綿萆薢 |
藥材拼音 | mián bì xiè |
藥材別名 | 萆薢、粉萆薢、白菝葜、白萆薢、竹木、百枝、土薯蕷、麻甲頭 |
英文名稱 | Yam rhizome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薯蕷科植物綿萆薜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根狀莖橫走,粗厚。莖纖細,左旋,圓錐形。單葉互生;葉片卵形,先端漸尖,邊緣微波狀,葉幹後不變黑。花雌雄異株;雄花序腋生,為直立的圓錐花序,花橙黃色,疏生,單生或間為2朵對生,花瓣6,開展,長圓形,雄蕊6,與花瓣對生,其中3枚較大;雌花序腋生,為下垂的圓錐花序。蒴果寬倒卵形,疏生,具3翅,幹後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山腰陡坡或水溝陰處的混交林緣或疏林下。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挖,挖出後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粗大,不規則長圓柱形或塊狀,多切成不規則薄片,大小不等,厚約2~5毫米;外皮黃棕色,較厚,周邊多捲曲,切面淺黃白色,粗糙,有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質疏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歸腎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利溼濁、祛風通痺。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用治風溼頑痺、腰膝疼痛、筋脈屈伸不利;膏淋、熱淋、石淋、小便不利;脾胃溼熱下注之尿濁;溼熱下注所致帶下、遺精等。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菌、殺蟲、降血糖、抑制腫瘤細胞等作用。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用其複方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及面板病滅皰瘡有顯著療效。 |
化學成分 | 含薯蕷皂苷、纖細薯蕷皂苷、雅姆皂苷元、原薯蕷皂苷、原纖細薯蕷皂苷、△3,5-去氧替告皂苷元和甲基纖細薯蕷皂苷等成分。皂苷水解後,主要得薯蕷皂苷元。 |
使用禁忌 | 腎虛陰虧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溼熱下注膀胱,小便渾濁短者:萆薢6克,黃柏(炒褐色)、石菖蒲各1.5克,茯苓、白朮各3克,蓮子心2.1克,丹參、車前子各4.5克。水煎服。(《醫學心悟》萆薢分清飲) ②治白帶日久,體力衰弱:懷山藥30克,萆薢24克,蓮子9克。水煎,食前溫服。(《陝西中醫驗方選編》) ③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萆薢、杜仲(炒)、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等分。上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醫學綱目》金剛丸) ④治牙疼:用萆薢、良姜、胡椒、細辛等分為末。每用少許,噙溫水,隨痛處鼻內搐。(《衛生易簡方》) ⑤治腰痛,腳氣:破故紙(生)、續斷、木瓜幹、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銼,姜制炒斷絲)各30克,萆薜60克。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鹽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