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白蘭花

bái lán huā

白蘭花
白蘭花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白蘭花
藥材拼音 bái lán huā
藥材別名 白蘭、白玉蘭、白緬花
英文名稱 white champaca
功效分類 止咳平喘藥
藥用部分 來源於木蘭科植物白蘭Michetia alba DC.的花。
(動)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10~20米(江、浙等地天氣較寒,常呈灌木狀,高僅1~2米),樹皮灰色,幼枝和芽被白色柔毛。葉薄革質,互生,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25厘米,寬4~9厘米,兩端均漸狹,兩面無毛或於下面被疏毛,小脈網狀;葉柄長1.5~2厘米,上有短的托葉痕跡,約為柄全長的1/3或1/4。花白色,單花腋生,極香,長3~4厘米;萼片長圓形,花瓣線狀,長3,2厘米;雄蕊多數,多列,花絲扁平;心皮多數,胚珠在每心皮內多於2,螺旋狀排列於延長有柄的花托上,子房被毛,柱頭頭狀。果近球形,由多數開裂的心皮組成,多不結實。花期7月。
產地分佈 生於路旁或庭院中。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採收加工 夏末秋初花開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 乾燥花呈狹鐘形,長2~3厘米,紅棕色至棕褐色。花被片多為12片,外輪狹披針形,內輪較小;雄蕊多數,花葯條形,淡黃棕色,花絲短,易脫落;心皮多數,分離,柱頭褐色,外彎,花柱密被灰黃色細絨毛。花梗長2~6毫米,密被灰黃色細絨毛。質脆,易破碎。氣芳香,味淡。
性味歸經 性溫,味苦、辛。歸肺經、胃經。
功效作用 止咳、化濁。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臨床應用 用量10~15克。用治胸悶腹脹、中暑、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炎、婦女白帶。
藥理研究 用白玉蘭花蒸餾液(1:4)做動物實驗,鎮咳(氨水引咳法)、祛痰(酚紅法)、平喘(組織胺致喘)作用都不強。加入了哥王及地龍等製成複方,則可提高療效。白蘭花揮發油對4種細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水稻黃單胞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枯草芽孢桿菌和水稻黃單胞菌抑制效果較好
化學成分 花含揮發油,主成分為d,1-α-甲基丁酸甲酯,另含芳樟醇,α-甲基丁酸乙酯,乙醛,乙酸甲酯,丙酸甲酯,異丁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己酸甲酯,戊酸丁酯,α-水芹烯,β-蒎烯,月桂烯,檸檬烯,苯甲酸甲酯,沉香醇,羅勒烯,別羅勒烯,3-甲基丁酸乙酯,順式氧化芳樟醇,甲基丁香油酚,甲基異丁香。葉含生物鹼、揮發油、酚類。鮮葉含油0.7%,油主要成分為芳樟醇、甲基丁香油酚和苯乙醇。根和莖皮含黃心樹寧鹼、氧化黃心樹寧鹼、柳葉木蘭鹼和白蘭花鹼。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配伍藥方 ①治溼阻中焦,氣滯腹脹:白蘭花5克,厚朴10克,陳皮5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②治中暑頭暈胸悶:白蘭花5~7朵,茶葉少許。開水泡服。(《福建藥物志》) ③治脾虛溼盛的白帶:白蘭花10克,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車前子5克。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④治咳嗽:玉蘭花5~7朵。水煎調蜂蜜適量服,每日1劑。(《福建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豬膽粉
下一味中藥材: 千日紅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