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n jiāng
藥材名稱 | 乾薑 |
藥材拼音 | gān jiāng |
藥材別名 | 幹生薑、白姜、均姜 |
英文名稱 | rhizoma zingiberis |
功效分類 | 溫裡藥 |
藥用部分 |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大,斷面白色,多粉質,有濃厚辛辣氣味。葉2列,無柄而抱莖,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花葶自根莖生出,穗狀花序橢圓形,苞片卵圓形,淡綠色,花萼管狀,具3尖齒,花冠管狀,裂片3,披針形;雄蕊1枚,與唇瓣幾等長,子房下位,3室,無毛,花柱細長。花期8~10月。 |
產地分佈 | 原產於熱帶亞洲。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
採收加工 | 冬季霜降前採挖,除去莖、葉、鬚根及泥沙,洗淨,曬乾或低溫乾燥。 |
藥材性狀 | 乾薑藥材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氣香、特異,味辛辣。 |
性味歸經 | 性熱,味辛。歸脾經、胃經、心經、腎經、肺經。 |
功效作用 |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溼消痰。屬溫裡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10克,煎湯內服。用治脘腹冷痛、肢冷脈微、痰飲喘咳、胃腸氣痛和絞痛、風溼痛、腰腿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菌痢、急性睪丸炎、蛔蟲病腸梗阻、慢性消化不良。 |
藥理研究 | 動物試驗表明,水煎液及浸膏有中樞興奮、健胃、止嘔、抗菌作用;揮發油有抗炎及解熱止痛作用。具有鎮靜、鎮痛、抗炎、升血壓、抗凝血作用;對消化系統具有止吐、增強離體腸收縮等作用;滅螺,抗血吸蟲,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與釋放。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姜酮、6-薑辣素、β-沒藥烯、α-薑黃烯、β-倍半水芹烯及姜醇、δ-茨烯、桉油精、枸櫞醛、龍腦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肘後方》) ②治一切寒冷,氣鬱心痛,胸腹脹滿:白米四合,入乾薑、良姜各30克,煮食。(《壽世青編》乾薑粥) ③治食後吐酸水:乾薑、茱萸各60克。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立驗。(《千金要方》治中散) ④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30克,半夏60克。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⑤治水瀉無度:乾薑末,粥飲調,3克服,立效。(《政和本草》引孫真人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