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陰香皮

yīn xiāng pí

陰香皮
陰香皮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陰香皮
藥材拼音 yīn xiāng pí
藥材別名 廣東桂皮
英文名稱 Cortex ymus
功效分類 溫裡藥
藥用部分 樟科樟屬植物陰香C.burmannii(C.G.et Th.Nees) Bl.的樹皮。
(動)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光滑,灰褐色或黑褐色,內皮紅色,味似肉桂。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0.5~1.2厘米,葉片革質,卵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2~6厘米,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少花;花兩性,綠白色,被灰白色微柔毛;花被筒倒錐形;花被裂片6,長圓狀卵形,長約2毫米,先端銳尖;能育雄蕊9,花葯背面及花絲被微柔毛,花絲稍長於花葯,中部有1對圓形腺體;退化雄蕊3,箭頭形,被柔毛,位於最內一輪;子房近球形,花柱略被微柔毛,柱頭盤狀。果實卵形;果託先端具齒裂。花期9~1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產地分佈 生於疏林、密林、灌木叢中或溪邊路旁。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採收加工 5~7月剝取莖皮,曬乾。
藥材性狀 莖皮呈槽狀或片狀,厚約3毫米。外表面棕灰色,粗糙,有圓形突起的皮孔和灰白色地衣斑塊,有時外皮部分颳去而現凹下的皮孔痕;內表面棕色,平滑。質堅,斷面內層呈裂片狀。氣香,味微甘、澀。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甘。歸胃經、大腸經、肝經、腎經。
功效作用 溫中止痛,祛風散寒,解毒消腫,止血。屬溫裡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用量6~9克;或研末服,每次1.5~3克。外用:研末用酒調敷;或浸酒搽。主治寒性胃痛,腹痛,洩瀉,食慾不振,風寒溼痺,腰腿疼痛,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瘡癤腫毒。
藥理研究 1.抗潰瘍作用:陰香皮水提取物以0.5克(生藥)/千克和2.5克(生藥)/千克體重灌服,連續3天,對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的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為21,5%~67.0%,大劑量作用更明顯。2.對陽虛模型的影響:陰香皮水提取物以0.5克(生藥)/千克和2.5克(生藥)/千克體重灌服,連續6天,能抑制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氟美松所致陽虛小鼠的胸腺萎縮,抑制率為16.7%~50.0%,小劑量優於大劑量,但小劑量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無保護作用,僅大劑量能降低腎上腺膽固醇含量10.9%。
化學成分 樹皮含揮發油0.2%~0.4%o油中的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約佔77%。此外,還含有丁香油酚,黃樟醚等成分。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血熱出血者、孕婦不宜。
配伍藥方 ①治寒性胃痛:陰香皮9克。水煎服。(《香港中草藥》) ②治跌打損傷:陰香樹皮、楊梅樹皮各等量。研末,酒調敷傷處。(《福建藥物志》) ③治風溼關節痛:陰香皮6克,粗葉榕根30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乾薑
下一味中藥材: 桂皮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