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én zì yù | 注音 | ㄨㄣˊ ㄗˋ ㄩˋ |
首字母 | wz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文字罪、文字囚、文字審判、文字審查、文字迫害、文字打壓、文字鎮壓、文字牢獄、文字禁錮、文字壓制 | ||
反義詞 | 文字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言論權利、言論保護、言論開放、言論解禁、言論寬容、言論放鬆、言論自主 | ||
基本解釋 | 中國封建帝王以臣下和文人的奏章、書札、作品中的片言隻語為罪名進行鎮壓的冤獄。明太祖和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曾大興文字獄。 |
文字獄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獄事,中國許多朝代都有文字獄的記錄,朝鮮、日本等國也有類似事件。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清朝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定的刑獄。”
自西漢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中之文字觸怒漢宣帝而遭腰斬以後,文字獄在歷朝時有發生,以清朝最為嚴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間尤烈,中國史學家顧頡剛認為:“清代三百年,文獻不存,文字獄禍尚有可以考見者乎?曰:有之,然其嚴酷莫甚於清初。”嘉慶帝親政後改變了乾隆朝的文字獄政策,著手平反,此後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