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ǔ tíng | 注音 | ㄗㄨˇ ㄊㄧㄥˊ |
首字母 | zt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家園、家鄉、故土、故鄉、故國、故里、故地、本土、祖國、祖籍、故居 | ||
反義詞 | 異鄉、外地、他鄉、外國 | ||
基本解釋 | 1.語出《禮記.檀弓上》"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本謂祭奠於祖廟之中庭,後用"祖庭"猶言祖奠,謂送殯前舉行的祭奠。 2.指佛教宗祖佈教傳法之處。 3.祖師。 4.祖屋,家族的舊居。 5.祖父。 |
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師常住、弘法或歸葬的寺院。
“伊存授經”佛法初傳中土。到隋唐以前,漢傳佛教在教義、儀軌等方面一直依附於印度佛教,和本土儒教、道教發生過嚴重衝突,導致北魏、北周兩次滅佛運動。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終於完成了漢化程序,其標誌就是分宗別派,從此漢傳佛教完全融入中國社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份。
漢傳佛教在隋唐時期共形成了八大宗派和一大教派,即: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天台宗;華嚴宗(又名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除此之外,還有在當時影響重大,但未曾續傳下來的派別三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