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běn cǎo | 注音 | ㄅㄣˇ ㄘㄠˇ |
首字母 | bc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本草學、中草藥學、中藥學、草本植物學 | ||
反義詞 | 非草本、非本草 | ||
基本解釋 | 1.《神農本草經》的省稱,古代著名藥書。因所記各藥以草類為多,故稱《本草》。《本草》之名始見於《漢書.平帝紀》,而《漢書.藝文志》未見著錄。至南朝梁阮孝緒《七錄》始著錄《神農本草經》,共收藥三百六十五種;陶弘景又增三百六十五種,為《名醫別錄》。唐顯慶中蘇恭﹑長孫無忌等修定《本草》,又增藥一百十四種,為《唐本草》。宋嘉佑中掌禹錫等復增藥八十二種,為《嘉佑補註本草》﹔政和中曹孝忠等修定為《政和重修經史證類本草》。至明,李時珍薈萃眾說,考訂謬誤,刪繁補闕,著《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一萬一千餘首,為《本草》總結性的鉅著。《神農本草經》原書已佚,有清孫星衍輯本。 |
本草,始見於《漢書·平帝紀》,古代中藥類的書籍多稱本草,《說文》中說:“藥,治病草也。”
宋 嘉祐中掌禹錫 等復增藥八十二種,為《嘉祐補註本草》;政和中 曹孝忠 等修定為《政和重修經史證類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