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bù dài hé shàng | 注音 | ㄅㄨˋ ㄉㄞˋ ㄏㄜˊ ㄕㄤˋ |
首字母 | bdh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行者僧、行者、行者和尚、行者僧人、行者僧侶、行者僧職、行者僧眾、行者僧團 | ||
反義詞 | 俗家人、俗家僧、俗家僧人、俗家僧侶、俗家僧職、俗家僧眾、俗家僧團 | ||
基本解釋 | 1.五代時僧人,世傳為彌勒菩薩的應化身。《景德傳燈錄.明州布袋和尚》謂其自稱契此,時號長汀子布袋師。 |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寧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於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