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國旗

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國旗 亞塞拜然共和國,亞洲國家

Republic of Azerbaijan (AZE)

首都:巴庫 ┆ 語言:亞塞拜然語 ┆ 面積:86,600平方公里

貨幣:亞塞拜然新馬納特 ┆ 國際電話區號:994

亞塞拜然簡介

亞塞拜然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東部,面積8.66萬平方公里。東瀕裡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與俄羅斯相鄰,西傍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全境50%以上為山地,北部有大高加索山脈,南部為小高加索山脈,其間是庫臨卡盆地,西南部為中阿拉克辛盆地,其北面由達拉拉普亞茲山脈和贊格祖爾斯基山脈所環抱,東南部有塔累什山脈。

亞塞拜然概況

亞塞拜然,全稱為亞塞拜然共和國,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東部,面積為8.66萬平方公里。東瀕裡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與俄羅斯相鄰,西傍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位於中阿拉斯盆地、處於亞美尼亞和伊朗之間的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均為處於亞美尼亞境內的飛地。亞塞拜然全境50%以上為山地,北部有大高加索山脈,南部為小高加索山脈,其間是庫臨卡盆地。西南部為中阿拉克辛盆地,其北面由達拉拉普亞茲山脈和贊格祖爾斯基山脈所環抱。東南部有塔累什山脈。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阿拉斯河。氣候呈多樣化特徵。

公元3-10世紀被伊朗、阿拉伯哈里發國統治。9-16世紀建有希爾凡等封建國家。11-13世紀基本形成亞塞拜然民族。11-14世紀遭受土耳其-塞爾柱人、蒙古韃靼人、帖木兒的入侵。16-18世紀受伊朗薩非王朝統治。1813年和1928年亞塞拜然北部歸併入俄羅斯(巴庫省、伊麗莎白波爾省)。1920年4月28日宣佈成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作為該聯邦成員之一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成為直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2月6日改國名為亞塞拜然共和國。同年8月30日,亞塞拜然最高蘇維埃透過獨立宣言,正式宣佈獨立,成立亞塞拜然共和國。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淺藍、紅、綠三色。紅色部分中間有一彎新月和一顆八角星,月和星均為白色。亞塞拜然於1936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之後採用的國旗有五角星、鐮刀和鐵錘圖案的紅旗,旗面下部有藍色寬邊。在1990年8月宣佈獨立,1991年2月5日恢復1936年前採用的國旗,即上述的三色旗。

亞塞拜然人口843.6萬(2006年1月1日)。共有43個民族,其中亞塞拜然族佔90.6%,列茲根族佔2.2%,俄羅斯族佔1.8%,亞美尼亞族佔1.5%,塔雷什族佔1.0%。官方語言為亞塞拜然語,屬突厥語系。居民多通曉俄語。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亞塞拜然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不發達。自然資源以石油、天然氣最為豐富。石油加工業為國家主要工業部門 。僅次於俄羅斯而居前蘇聯各共和國的第2位。其他工業有石油化工、機器製造、有色冶金、輕工業和食品加工業。機器製造業以生產油氣開採裝置為主。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棉花尤佔重要地位;菸草、蔬菜、穀物、茶葉、葡萄也佔一定比重。畜牧業以肉毛兩用和肉奶兩用牲畜為主。交通運輸主要靠鐵路。主要海港為巴庫。

亞塞拜然主要城市

巴庫:巴庫(Baku)是亞塞拜然首都和全國經濟、文化中心。裡海最大港口。位於阿普歇倫米島南部,是石油工業中心,有“石油城”之譽。也是前蘇聯外高加索最大城市。巴庫由10個行政區和46個城鎮組成,面積2200平方公里。人口182.88萬。1月平均氣溫為4℃,7月平均氣溫為27.3℃。

在18世紀,巴庫為巴庫汗國都城。19世紀70年代開始工業性採油,19世紀末成為外高加索工業中心和石油基地,有22大煉油基地,其他工業多與石油有關。1991年8月成為獨立後亞塞拜然的首都。

巴庫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城內有眾多名勝古蹟,如11世紀建造的瑟納克一卡爾清真寺塔,12世紀的克孜一卡拉瑟塔樓,13世紀的巴伊洛夫石堡,15世紀的希爾凡王宮及17世紀的汗王宮殿至今儲存完好。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庫牆城及城內的希爾梵國王宮殿和少女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補充糾錯
上一國: 阿魯巴
下一國: 衣索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