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們將農曆臘月三十叫做年關。這一天,很多人憂心忡忡,擔驚受怕。為何會如此呢?
據說在很早之前,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做“年”。它每年臘月三十都要出來搗亂,吃人傷畜。玉帝派遣天神把它捉拿,關進山裡。有一年農曆臘月三十的晚上,“年”掙斷了鐵索,又竄回到村裡去吃人咬畜。村民們手拿鋤頭和鐮刀與它拼死搏鬥,才將它趕跑。第二天,大家相互登門慶祝倖免遇難,這樣就有了“拜年”的習俗。時間一長,人們又逐漸摸索到了“年”的弱點:怕光、怕紅色而且怕音響。所以,臘月三十晚上每家每戶貼春聯、放鞭炮、點明燈。這樣就將“年”嚇得只有潛伏爪牙,空流涎水了,再也不敢出山害人了。可是,“年”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每到臘月三十,人們都要擔心它會再出來害人,感覺過年就像過關一樣,因此才有“年關”這一說法。
當然,神話畢竟是神話,認真研究一下,就可得知“年關”一說和古代的經濟活動相關。在封建社會中,財主們放債,以臘月三十為期,到時利本全清。但借債的貧苦農民,生計困難,到了臘月三十,大多都無力還清債務。在當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里,勞苦人民就認為臘月三十是一個很難過去的關口,所以把它叫做“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