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會有“言內意外”現象?

唐代詩人朱慶餘有一首詩《閨意獻張水部》是這樣寫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在字面上看,這首詩的意思是非常簡單,寫的是新婚妻子向她丈夫詢問自己化的妝是不是時髦得體。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在作這首詩之前,朱慶餘已經向張水部獻上了一份自己的詩作,請他幫助推薦,現在是借用這首詩來問張水部自己的詩作是不是合乎應試的要求。

我們都知道,日常生活中人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有話直說,在有的時候,在語境很明確的前提之下,委婉含蓄地說話比直說或者把話說完效果要更好。朱慶餘便很得此道,他與張水部都是文人,像這種事情不好直接向張水部來挑明,於是便採取了這種比較巧妙的方式,作了一首詩送給張水部。這樣的做法,既風雅又得體,而且雙方也都能心領神會。

以上這種現象在語言學裡稱做“言內意外”,就是“意”在“言”外,語句表達出來了比它的字面意義更深的意思,甚至可以這樣講,語句的實際意義遠超越了它的字面義。而語言的理解與表達都不可能離開具體的語境,也正是由於有了語境來襯托,我們平常說話才能夠“言不盡意”,留有餘地供聽者和讀者想象與補充。“言內意外”是語句的字面義在一種特定語境條件下“引申”的結果。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