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是指較長時間的食慾減少或消退。以6歲以下小兒偏多,並且以城市兒童偏多。厭食又叫惡食。古籍中有此證但沒有專門闡述,相關症狀散見於疳積、脾胃病等病症中。中醫認為,引發小兒厭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小兒脾胃素虛,或者餵養不恰當,乳食不節,損害脾胃,以至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的原因與不好的飲食習慣有關係,例如高蛋白和高糖的濃縮飲食導致食慾降低;飯前吃糖果等零食,以及吃飯不按時,生活無規律,也會影響到食慾,導致厭食;還有急性或者慢性精神刺激原因,如兒童經過強烈驚嚇以後,精神萎靡,食慾減退,活動也受到抑制,慢性精神刺激,例如進入新的環境或者離開親人後,小兒經常拒食,甚至長期厭食;另外,由於家庭僅有一個小孩,全家人對小兒過分寵愛,以及年輕父母缺少正確的育兒知識,對小兒飲食採取強迫進食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神經性厭食。另外根據近年實驗研究,缺鋅可以影響味覺是由含鋅的唾液蛋白(味覺素)引發的,缺少鋅可以降低食慾,以致厭食。年輕的父母發現孩子厭食後開始尋找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少鋅所造成的厭食症,可以口服鋅劑,例如葡萄糖酸鋅、硫酸鋅糖漿等等而減緩厭食;神經性厭食要清除精神因素,應該注意消除各種能夠使小兒精神不快樂的因素,改變不對的教導和方法。
同時可配上簡單易行的家庭食療保健法,例如選擇雞內金山楂散(雞內金研粉,山楂研粉)衝食,對於積滯傷脾的人為好,也可以吃蘿蔔粥(蘿蔔,粳米各適量煮粥服食)。對於脾虛食少,大便稀薄的人,可以吃茯苓粥(茯苓粉,粳米各適量服食)。
家庭簡單推拿保健方法:以推脾經、摩腹、掐揉四橫紋、揉板門、按揉足三里和捏脊等,每天僅1次,7天為一療程。
另外還可以選用外貼保健方法,例如消化散(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炒萊菔子,炒雞內金)做成粉,選取適量調合成糊狀,臨睡前貼於患兒臍中心,晨起床去掉,每日僅1次,5次為一療程。父母可用以上方法,單獨或者交替使用,能夠取得可喜的效果。
如果父母能預防在先的話,則可從根本上杜絕小兒厭食的現象。應該先調節孩子的飲食,這是預防小孩厭食症的重要方法。餵養小兒,應該以易食、易消化吸收為適宜,應該遵守古言“要使小兒安,需有三分飢與寒”的原則方法。其次改正不好的偏食習慣,禁止吃飯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時吃飯,孩子每天吃食物的量與品種要適合,注意烹調的色香味,並且有葷有素,粗細糧搭配使用,保證膳食營養平衡;另外孩子患病以後,發現食慾不振,應該及時尋找原因和治療。不要四處求醫,強行加強營養以補虛,結果更加傷害脾胃,而加重厭食症;還有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愉快、舒適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舒服的情緒狀態下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