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中華民族最看重全家團圓?

全家團聚,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經久不變的一種心理定勢和文化傳統。這種表現在我國人民眾多的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全家團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所以除夕的年夜飯也就稱為“團圓飯”,全家守歲圍在一起稱之為“團年”。節日期間流浪在異地他鄉是最痛苦之事,於是便有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全家團圓的習俗使天上的月亮也跟著沾了光,自古人們視“三五明月滿”為如意吉祥,努力追求“花好月圓”現在每當滿月之日,就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感慨之情,中華民族流浪在外的每個子孫都自然而然地加倍想念起親人,以祈求團圓有時。

從根源上講,中華民族最為看重全家團圓和睦的思想觀念,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特點、社會道德倫理、社會狀況密切相關聯。在那時,家庭常常被置於中心地位並且與國家直接相聯。如國家常被視為是家的放大鏡,小家則被看成為國家的基礎和縮影。皇帝似乎成了全國最大的家長。歷代以來的法律只寫家長在不觸犯專制皇帝利益權利的前提下,可以控制家庭成員的經濟、教訓的全部權利。而家長的財產在家長死後(大多在生前)可以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兒子。在此,儘管封建父權有著對子女專制的統治權力,但是家庭也確確實實提供了一個惟一的可以安全避風的港灣和經濟上的保障。所以我國傳統的儒家倫理總是千方百計地維護家庭以及家族的穩固,努力地宣傳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的封建傳統。在如此長期薰陶之下,人們也以全家團圓和睦為人生最高境界,於是形成了追求全家團圓的思想觀念與生活習俗。

由上可見,這種觀念本是封建宗法制的產物,它曾經束縛過許多人的思想,也曾限制過中國人走出家門,走出家鄉,走出國門。但是,在這個時代突飛猛進的今天,如果剔除這種封建糟粕的一面,這種觀念和習俗的優良一面也可以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發揮它一定的積極作用。就是因為它可以促進家庭成員的和睦、團結,重新建立一個新型的家庭關係,這其中的關係只能是有利而無弊的。然而,它也符合現在絕大多數人的心態與願望,可以有利於維護我國民族文化傳統,所以,處於現在的我們應繼續好好地珍視而不應輕易地否定。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