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出家以前的名字叫做悉達多,生活在離現在兩千五六百年以前,和我國的孔子同一時期,活了80歲。他是釋迦族人,“釋迦牟尼”的涵義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他生於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位置在現今的尼泊爾境內。他是個王族子弟,幼年時就受過良好的教育。成年後娶過妻子,養過孩子。
悉達多之所以要出家修道,最終成為佛教領導者,是由於他有自己的抱負。少年時,成天過著悠閒奢侈的生活,不僅沒能給他精神上的慰藉,反而讓他感到十分空虛。他不同意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與種姓制度。根據那時婆羅門教法典,將人們依據種姓劃為四個等級:一等是婆羅門,即祭司,掌握神權;二等是剎帝利,即是武士、軍事貴族及王族;三等是吠舍,指農民、手工業者跟商人;四等是首陀羅包括僱傭勞動者和奴隸等等。悉達多全力反對這種神權至上和婆羅門第一的制度,主張“四姓平等”。相傳他29歲那年,有一回出遊,碰見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一個病體沉沉的患者,還有一個待斃的死者,讓他知道老、病、死是人生沒有辦法避免的;又碰到一個貧苦的比丘(修行者),得知修行可以解脫。至此讓他下定決心,出家修道,為推行自己的宗教主張另外開闢新路。他歷經六年苦修,走訪名師,接觸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漸漸形成了一套體系宗教哲理的觀點。而後佛教徒將他這個悟道經過,說成是在菩提樹下靜思而得出的,新增了強烈的神秘色彩。之後,釋迦牟尼經常在印度的北部及中部傳播教義,拓展了許多信徒,逐步形成一個大宗教。
釋迦牟尼是80歲時逝世的。火化之後,他的骨灰被很多國王搶分,尊稱為“舍利”。他一輩子所演說的教義,被信徒們翻譯整理,合成了經、律、論三大部,就是之後所稱的“三藏”。他本人同時被尊稱為“如來”(意思是“成正果”)、“佛”(意思是“覺悟者”),被奉為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