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北永清縣廣袤的冀中平原上,人們發現這裡密佈著一群群宋遼時代的地下古道。根據初步考察發現,古戰道規模十分宏大,分佈點多達300平方公里;而且戰道結構十分複雜,交錯縱橫,迴環曲折,撲朔迷離。我國文物專家看後,都稱讚地說:“萬里長城與地下古戰道,真是地上地下的兩大奇觀”。
永清縣距離北京市大約70公里,它北靠永定河,西臨白溝河,南近大清河,它是宋遼時期的古戰場。因為年代的久遠,因此那些地下古戰道早就被人們遺忘了。
在清代末年,相傳永清縣城西南3公里處有一個蔡家營的村民,他們為了躲避外國侵略者而找到一個藏身之地,有一村民在地面看到了一個口徑很小的孔,孔裡面是黑的,也不知深淺,於是挖掘,卻意外發現了一條地道。但是,這件事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並且日子長了就淡忘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永清縣的村民們為了躲避日寇而開始挖掘地窖,他們又一次發現了這個古地道。但抗日戰爭結束後,人們也就沒有提起它了。
建國以後,位於永清縣城南關有一處三開間的飯鋪,某天,房屋中央有塊地面開始塌陷,並且露出一洞。店主十分驚異,以為內有神靈,於是不敢去探測究竟,他就用木板鋪蓋在上面,並且不時焚香禱告,求神保佑生意越來越興隆。當年,當區裡幹部下鄉聽說此事以後,便挎了槍並且帶著手電下洞察看,發現這是一個磚砌的大洞,它的面積約100平方米左右。洞的四壁分別有十幾道小門。門形呈拱狀,並且每個門連著一個地道,洞體寬大約1米,高1.6米上下。人們沿地道曲折前進,於是發現旁有小屋,而且屋中有炕,炕上還有臺,臺上還有幾根蠟燭。但是,這戶居民卻把地道給拆毀,挖磚填洞,已經蓋了5間房子,因此,遺蹟被破壞光了。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旅遊事業的逐步發展,永清縣人又開始重新想起了幾乎已被人們遺忘了的古戰道。於是他們組成了一個古戰道開發小組,並且擬訂了首步的旅遊開發計劃。擬訂的這個旅遊計劃就是以楊家將的歷史以及傳說為中心內容,並且恢復了一些古戰場遺址,開始建成具有古代軍事特色的宋遼古戰場旅遊區。
永清縣古戰道的一些調查挖掘工作一開始就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經過初步查明,它已經涉及到6個鄉鎮,並且查實確有古戰道的村子11個,並且在6個村進行試掘。終於埋沒千年之久的古戰道露出了它的真容。
在離縣城西南12公里的瓦屋辛莊,那裡曾經有一個具有很大規模的古戰道群。人們已發掘出兩個“迷魂洞”以及1個“藏兵洞”。1號迷魂洞的底部距離地面大約4~5米,而且洞的南端有一東西通道,長大約12.9米,寬大約0.48米。通道的東西兩側有個小方坑,坑上還蓋有一塊磚制的插板。就在通道東端,拐彎向北,又轉而向西,又折向上,另外再拐向東。幾處轉彎,真是令人暈頭轉向。然後,又拐了幾個彎,而且轉了幾次向,他們來到一處,只見洞壁上有一道邊寬大約0.4米的方形門,人必須貓著腰才能進去。進入洞門以後,前面還別有天地。這條地道地形迴環曲折,方向變化多,因此人們稱它為“迷魂洞”。
2號迷魂洞有些地段與1號洞只有一牆相隔。而且它迴環曲折,與1號洞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地道內有向下降的臺階,地道兩壁的牆上開始發現有閘槽,而且好象原來曾有過閘門。這地道到底通向何方,因為破壞嚴重,而未能挖掘。
藏兵洞儘管沒有迷魂洞那樣撲朔迷離,但也時常變換方向。地道中分別有五間並排的小屋,而且每間約2平方米左右,可以用來藏人。人們把五間小屋又分為兩組,中央有一通道相隔,在兩組小屋同通道相接的開口,方向相反,且具有相當強的隱蔽性。而且令人驚異的是,藏兵洞的一個出口居然在一口水井之內。目前,藏兵洞只被挖了一半,它究竟有多大,還是一個謎。
根據初步考察發現,古戰道幾乎都是用大青磚構築成的,除了迷魂洞以及藏兵洞外,他們還有掩體、夾壁牆、閘門以及迷惑人的“翻眼”等各種專用設施,並且與水井互相連通,內有氣孔、放燈臺、蓄水坑、土炕等各種生活設施,已經出土的文物有缸、碗盤等生活用具,還有銅尖頭、彈丸等各種古兵器。永清縣古戰道不但分佈面廣,而且有十分嚴密的佈局。據當地年老的鄉人說:這個地道佈局,彷彿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但是鳳凰的頭在南關閣,而尾卻在縣城北面,東面的塔兒營以及西面的蔡家營都是它的翼。是不是這樣,因為尚未充分發掘,因此目前還難以斷定。
永清古戰道為我國的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新的光彩。我國曆史專家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宋、遼在河北地區常常處於對峙的狀態,因此會在防禦上大花力氣,但宋、遼河北邊境,卻地處華北大平原,因此無險可守,除了築城防禦外,只有挖地道用來備戰。所以可以推斷,永清古戰道大約是建於公元1000年左右,因而把中國地道戰的歷史不斷向前推進了幾百年。
古戰道到底由誰所建?專家們的看法各有千秋。有的提出,在永清城西南辛閣寺的龍泉寺中,有座高13層的白石塔,而且塔基有十分精緻的雕刻,據人們認為是遼代所建,但是多數專家認為是在宋朝建的。根據《幹隆永清縣誌》記載,東南鄉南門村有個武毅軍臺,人稱六郎(楊延昭)臺,因為楊六郎是宋朝邊關大將,因此,戰道為宋代所建。
從永清縣已經調查的地道看,一條可以通向信安鎮(即古淤口關),一條卻通向霸州(即益關)。根據光緒年間《雄縣新志》的記載,也由此證明地道是屬於宋軍前沿的軍事設施。
對永清古戰道的發現以及發掘,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甚至一些專家說,大凡古代的軍用地道,一般都是用來攻城的。這次發掘出的古戰道,顯然主要用於防禦的。這對攻城地道是個相當大的發展,也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一些專家指出,作為古代防禦工程的地下古戰道,它們在一定歷史時期所起的實際作用,也不比長城差,而且可以同長城相比較。另外還有些專家指出,永清古戰道規模這么宏大,就現有有關資料來看,確實在國內外罕見,因此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