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說:自然界的執行之道是平分晝夜,然而人們卻夜以繼日地勞動,難道只是愛好勞動而厭惡安閒嗎?讓紡織女工在柴火的照耀下織布,讀書人藉助於雪的反光來讀書,這又能做得成什麼事呢?草木的果實之中含有油膏脂液,但它是不會自己流出來的。要憑藉水火、木石來加工,然後才能傾注而出。人的這種聰明和技巧,真不知是從哪裡得來的!
人們運東西到別處去,依靠的是船和車。車軸只要有少量的潤滑油,車輪子就能靈活轉動起來;船身有了一石的油灰,縫隙就可以完全填補好。沒有油脂在其中起作用,船和車也就無法通行了。乃至切碎的蔬菜入鍋烹調,如果沒有油,就好比嬰兒沒有奶吃而啼哭一樣,都是不行的。如此看來,油脂的功用豈止侷限於一個方面呢?
油品
在食用油之中,以胡麻油(又名脂麻油)、蘿蔔子油、黃豆油和大白菜子油等為最佳。蘇麻油(蘇麻子的形狀像紫蘇,粒比脂麻粒大些)、油菜子油次之,茶子油(茶樹高的有一丈多,茶子外形像金櫻子,去肉取仁)、莧菜子油為次品,大麻仁油(大麻種子像胡荽子,皮可以搓制繩索)為下品。
點燈所用的油料則以烏桕水油為最佳,油菜子油其次,亞麻仁油(陝西所種的亞麻,俗名叫壁蝨脂麻,氣味不太好聞,不堪食用)、棉子油又次之,胡麻子油(用來點燈耗油量會最大)又其次,桐油和桕混油則為下品(桐油毒氣燻人,連皮膜榨出的桕混油凝結不清)。製造蠟燭,則以桕皮油為最適宜的油料,蓖麻子油、加白蠟凝結的桕混油其次,加白蠟凝結的各種清油又其次,樟樹子油(點燈時光度不弱,但有人不喜歡它的香氣)再其次,冬青子油(只有韶關地區才用,但嫌其含油量少,因此列為次等)更差一些。北方普遍用的牛油,則是很下等的油料了。
脂麻和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可以榨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可以榨油二十七斤(味道很好,對人的五臟很有益)。油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如果除草勤、土壤肥、榨的方法又得當的話也可以榨四十斤(放置一年後,子實就會內空而變得無油)。茶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五斤(油味像豬油一樣好,但得到的枯餅只能用來引火或者藥魚)。桐子仁每石可以榨油三十三斤。桕樹子核和皮膜分開榨時,就可以得到皮油二十斤、水油十五斤,混和榨時則可以得桕混油三十三斤(子、皮都必須乾淨)。冬青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二斤。黃豆每石可以榨油九斤(江蘇南北和浙江北部一帶取豆油食用,豆枯餅則作為餵豬的飼料)。大白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油清澈得好像綠水一樣)。棉花子每一百斤可以榨油七斤(剛榨出來時油色很黑、混濁不清,放置半個月後就很清了)。莧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味甘可口,但嫌冷滑)。亞麻仁、大麻仁每石可以榨油二十多斤。以上所列舉的只是大概的情況而已,至於其他油料及其榨油率,因為沒有進行深入考察和試驗,或者有的已經在某個地方試驗過而尚未推廣的,那就有待以後再進行補述了。
法具
製取油料的方法,除了壓榨法之外,還有用兩個鍋煮取的方法,用來製取蓖麻油和蘇麻油。北京用的是研磨法,朝鮮用的是舂磨法,用來製取芝麻油。其餘的油都是用壓榨法制取。榨具要用周長達到兩臂伸出才能環抱住的木材來做,將木頭中間挖空。用樟木做的最好,用檀木與杞木做的要差一些(杞木做的怕潮溼、容易腐朽)。這三種木材的紋理都是纏繞扭曲的,沒有縱直紋。因此把尖的楔子插在其中並盡力舂打時,木材的兩頭不會拆裂,其他有直紋的木材則不適宜。中原地區長江以北很少有兩臂抱圍的大樹,可用四根木拼合起來,用鐵箍箍緊,再用橫栓拼合起來,中間挖空,以便放進用於壓榨的油料,這樣就可把散木當做完整的木材來使用了。
木的中間挖空多少要以木料的大小為準,大的可以裝下一石多油料,小的還裝不了五斗。做油榨時,要在中空部分鑿開一條平槽,用彎鑿削圓上下,再在下沿鑿一個小孔。再削一條小槽,使榨出的油能流入接受器中。平槽長約三四尺,寬約三四寸,大小根據榨身而定,沒有一定的格式。插入槽裡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來做,其他木料不合用。尖楔用刀斧砍成而不需要刨,因為要它粗糙而不要它光滑,以免它滑出。撞木和尖楔都要用鐵圈箍住頭部以防披散。
榨具準備好了,就可以將蓖麻子或油菜子之類的油料放進鍋裡,用文火慢炒(凡屬木本的桕子、桐子這類的子實,都要碾碎後蒸熟而不必經過炒制)到透出香氣時就取出來,碾碎、入蒸。炒蓖麻子、菜子要用六寸深的平底鍋比較合適,將子仁放進鍋後不斷翻拌。如果鍋太深,翻拌又少,就會因子仁受熱不均勻而降低油的產量和質量。炒鍋斜放在灶上,跟蒸鍋大不一樣。碾槽埋在地面上(木製的要用鐵片覆蓋),上面用一根木杆穿過圓鐵餅的圓心,兩人相對一齊向前推碾。資本雄厚的則用石塊砌成牛碾,一頭牛拉碾的勞動效率相當於十個人的勞動力。也有些子實,例如棉子之類,只能用磨而不需要用碾。碾了之後再篩,粗的再碾,細的放入甑子裡蒸。當蒸氣升騰足夠飽和時取出,用稻稈或麥稈包裹成大餅的形狀,餅外圍的箍用鐵打成或者用竹篾交織而成,這些箍要與榨中空隙的尺寸相符合。
油是透過蒸氣而提取的,“有形”生於“無形”,所以出甑子的時候如果包裹動作太慢就會使一部分閉結的蒸氣逸散,出油率也就降低了。技術熟練的人能夠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訣竅就全在這裡。有的榨工從小做到老還不明白這個訣竅呢。油料包裹好了後,就可以裝入榨具中,揮動撞木把尖楔打進去擠壓,油就像泉水那樣流出來了。包裹裡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餅。胡麻、萊菔、蕓薹等的初次枯餅都要重新碾碎,篩去莖稈和殼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已經得到一份油了,第二次榨還能得到第一次油量的一半。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類的子實,則第一次榨油已全部流出,因此也就不必再榨了。
水煮法制油,是同時使用兩個鍋,將蓖麻子或蘇麻子碾碎,放進一個鍋裡,加水煮至沸騰,上浮的泡沫便是油。用勺子撇取,倒入另一個沒有水的乾鍋中,下面用慢火熬幹水分,便得到油了。不過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油量畢竟有所降低。北京用研磨法制取芝麻油,是把磨過的芝麻子裝在粗麻布袋裡進行扭絞的,這種方法以後再詳細地加以研究。
皮油
用皮油製造蠟燭是江西廣信郡創始的。把潔淨的烏桕子整個放入飯甑裡去蒸煮,蒸好後倒入臼內舂搗。臼約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塊製造的,不用鐵嘴,而採取深山中堅實而細滑的石塊制就。琢成後重量限定四十斤,上部嵌在平橫木的一端,便可以舂搗了。烏桕子核外包裹的蠟質舂過以後全部脫落,挖起來,把蠟質層篩掉放入盤裡再蒸,然後包裹入榨,方法同上。烏桕子外面的蠟質脫落後,裡面剩下的核子就是黑子。用一座不怕火燒的冷滑小石磨(這種磨石也是從廣信的深山中找到的),周圍堆滿燒紅的炭火加以烘熱,將黑子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後,就用風扇掉黑殼,剩下的便全是白色的仁,如梧桐子一樣。將這種白仁碾碎上蒸之後,用前文所述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油叫做“水油”,很是清亮,裝入小燈盞中,用一根燈芯草就可點燃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拿它來食用並不對人有傷害,但也會有些人不放心,寧可不食用。
用皮油製造蠟燭的方法是:將苦竹筒破成兩半,放在水裡煮漲(否則會黏帶皮油)後,用小篾箍固定,用尖嘴鐵杓裝油灌入筒中,再插進燭芯,便成了一支蠟燭。過一會兒待蠟凍結後,順筒捋下篾箍,開啟竹筒,將燭取出。另一種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蠟燭模型,然後裁一張紙,卷在上面做成紙筒。然後將皮油灌入紙筒,也能結成一根蠟燭。這種蠟燭無論風吹塵蓋,還是經歷冷天和熱天,都不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