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中篇·舟車

舟車原文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者无异。传所称奚仲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舟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者得见漕舫。若局趣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漕舫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乐间因之。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

  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为覆瓦。伏狮前为阀阅,后为寝堂。桅为弓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纟聿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廒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

  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而运河闸口原阔一丈二尺,差可度过。凡今官坐船,其制尽同,第窗户之间宽其出径,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傍靠樯,上承栈,下亲地面。隔位列置者曰梁。两傍峻立者曰樯。盖樯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缆索等物。)头面眉际树两木以系缆者曰将车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鸡篷。(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头桅又前丈余。粮船中桅长者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之一二。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下,且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若湖广、江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氵存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其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尼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劲,则寸木为难不可言。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凡舵力所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正,其机妙不可言。

  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梢后隆起处,亦名曰舵楼。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二枝,梢用二枝。凡中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纟聿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系此锚者名曰本身,盖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纹缆提锚使上。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扌及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念。温、台、闽、广即用蛎灰。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绞。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拽缱{}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区,遇阻碍可以掐断。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缱,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火杖。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周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木、楸木。此其大端云。

  ○海舟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处,皆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等船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运船制,视漕船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念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凡外国海舶制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奥)洋船截竹两破排栅,树于两傍以抵浪。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傍列橹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朝鲜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其上仍横柄栓于梁上,而遇浅则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内人两日之需,遇岛又汲。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非鼓勇之谓也。

  ○杂舟

  江汉课船。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座。风涛之中恃有多桨挟持。不遇逆风,一昼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国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行人欲速者亦买之。其船南自章、贡,西自荆、襄,达于瓜、仪而止。

  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侧,故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缱{}。至于风篷,则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东浙西安船。浙东自常山至钱塘八百里,水径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开化、遂安等小河起,至钱塘而止,更无他涉。舟制箬篷如卷瓦为上盖。缝布为帆,高可二丈许,绵索张带。初为布帆者,原因钱塘有潮涌,急时易于收下。此亦未然,其费似侈于篾席,总不可晓。

  福建清流、梢篷船。其船自光泽、崇安两小河起,达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船以载货物、客商,梢篷船大差可坐卧,官贵家属用之。其船皆以杉木为地。滩石甚险,破损者其常,遇损则急舣向岸搬物掩塞。船梢径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头使转。每帮五只方行,经一险滩则四舟之人皆从尾后曳缆,以缓其趋势。长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频濡。风篷竟悬不用云。

  四川八橹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挽缱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往来。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

  黄河满篷梢。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质用楠木,工价颇优。大小不等,巨者载三千石,小者五百石。下水则首颈之际,横压一梁,巨橹两枝,两傍推轧而下。锚、缆、{}、帆制与江、汉相仿云。

  广东黑楼船、盐船。北自南雄,南达会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则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楼船为官贵所乘,盐船以载货物。舟制两傍可行走。风帆编蒲为之,不挂独竿桅,双柱悬帆不若中原随转。逆流冯藉缱力,则与各省直同功云。

  黄河秦船(俗名摆子船。)造作多出韩城,巨者载石数万钧顺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舟制首尾方阔均等,仓梁平下不甚隆起,急流顺下,巨橹两傍夹推,来往不冯风力。归舟挽缱多至二十余人,甚有弃舟空返者。

  ○车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争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逐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欹卸也。

  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车注。)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车轮之中内集轮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辋际尽头则曰轮辕也。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执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处。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旁。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马行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凡车行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皆止。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所谓“胁驱”是也。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解索而野食之。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凡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

  凡车质惟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上。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也。其余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此外,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

  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旁对坐,否则欹倒。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其余难以枚述。但生于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舟車譯文

  宋先生說:人類分散居住在各地,各地的物產也是各有不同,只有透過貿易交往才能構成整個世界。如果大家彼此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來,還憑什麼來構成人類社會呢?有錢、有地位的人要出門到外地的時候,往往怕走遠路;有些物品雖然價錢低賤,卻也是生活所必需,因為缺乏也就需要有人販運。從全國來看,南方更多是用船運,北方更多是用車運。人們憑藉車和船,翻山渡海,溝通國內外物資貿易,從而使得京都繁榮起來。既然如此,為什麼最早發明並創造車、船的人,卻得不到後人的崇敬呢?人們駕駛船隻漂洋過海,長年在大海中航行,把萬頃波濤看成如同平地一樣,這和列子乘風飛行的故事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把歷史書上記載的車輛創造者奚仲等人稱為“神人”,難道不也是可以的嗎?

  舟

  船的名稱從古到今都有百千種之多了,有的根據船的形狀來命名(比如海鰍、江鯿、山梭之類的名字),有的按照船的載重量或者船載物的數量來命名,有的依據造船的木質(各種木料)來命名,名稱繁多難以一一述說殆盡。在海濱遊玩的人可以見到遠洋船,在江邊居住的人可以看到漕舫。如果老是侷限在山區或平原之中,那就只能見到獨木舟或者截流而漂行的筏子罷了。這裡粗略記載幾種船的形制規格,其餘的大家可以自行類推。

  漕舫

  京都是軍隊與百姓聚居的地區,全國各地都要利用水運來供應它的物質儲備,漕船的制度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元朝統一全國之後,決定以北京為都城。當時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一條是從蘇州的劉家港出發,一條是從海門縣的黃連沙出發,都沿海路直達天津,用的是遮洋船,一直到明朝的永樂年間還是這樣。後來因為海洋中風浪太大,危險過多,因此就改為內河航運了。

  當時蘇州府的布政使陳某,首先提倡製造平底的淺船,也就是現在的運糧船。這種船,船底的作用相當於建築物的地基,船身的作用相當於它的牆壁,上面是用陰陽竹蓋的屋頂;船頭最頂上的那一根大橫木的作用相當於屋前的門樓柱,船尾上橫木的作用就相當於寢室;船上桅杆就像一張弩的弩身,風帆和附帶的帆索就像弩的翼;船上的櫓的作用相當於拉車的馬;拖纜索的作用相當於走路的鞋子;那些繫住鐵錨的粗纜以及綁緊全船的大索的作用,則很像鷹和雕那些猛禽的筋骨;船頭第一槳的作用是開路先鋒,而船尾的舵的作用則是指揮航行的主帥;如果要安營紮寨,就一定要使用錨了。

  起初運糧船的規格是:船底寬長五丈二尺,使用的木板厚二寸,大木之中以選用楠木為最好,其次是慄木。船頭底寬六尺,長九尺五寸,船尾底寬五尺,長九尺五寸,船頭頂部的大橫木長八尺,船尾相應的橫木長七尺。整個船由船面橫樑及其連線木頭(包括兩側肋骨、底梁和隔艙板)形成的構架一共有十四個,其中接近船頭的龍口梁到船底的距離為四尺,長一丈,樹立中桅的使風梁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船尾的後段水梁長九尺,離船底四尺五寸,船樓兩旁的通道共寬七尺六寸。這些都是初期漕船的尺寸規格,每艘漕船的載米量接近兩千石(但每隻船每次只是必須繳五百石便算足額了)。後來由漕運軍造的漕船,私自把船身增長了二丈,船頭和船尾各加寬了二尺多,這樣便可以載米三千石了。運河的閘口原來只有一丈二尺寬,還可以讓這種船勉強透過。現在官用的旅遊船,大小規格完全與此相同,只不過是船上艙樓的門窗加大一些,精修並裝飾一番罷了。

  建造漕船時要先造船底,船底的兩側緊靠著船身,船身上面承受著鋪船棧板,漕船下面就接觸到地面。相隔一定距離安置著的一批橫貫船身的木頭叫梁。在船底兩旁串疊著一批木材,構成豎立的船身。蓋在船身木頭上的最頂上的一根粗大方柱形木叫做正枋,而在每根正枋上面還有一片縱長木板叫做弦。梁前面豎桅的地方叫做錨壇,錨壇底部固定桅杆根部的結構叫做地龍。船頭和船尾各有一根連線船體的大橫木叫做伏獅,在伏獅的兩端下面緊靠著船身的一對縱向木叫做拿獅,在伏獅之下還有一塊由三根木串聯著的搪浪板叫做連三枋。船頭中間空開一個方形艙口叫做水井(裡面用來收藏纜索等物品)。船頭兩邊豎起兩根系結纜索的木樁,叫做將軍柱。錨壇船尾底下兩側傾斜著的木材叫做草鞋底。在船尾掌舵位置上面蓋著的篷叫做野雞篷(漕船揚帆時,一個人坐在篷頂上掌握帆索)。

  凡是身長將近十丈的漕船,要豎立兩根桅杆,中間的桅杆豎在船中間再朝前兩個梁位處,兩頭桅杆的位置要比中間的桅杆更靠前一丈多。運糧船中間的桅杆長的一般達八丈,短的則可能會縮短十分之一二,桅身進入艙樓至艙底的部分長達一丈多,掛帆的地方要佔去桅杆總長中的五六丈。兩頭桅杆的高度還不及中間桅杆的一半,帆的縱橫幅度也不到中間的桅杆上所掛帆的三分之一。蘇州、湖州六郡一帶運米的船,大多都要經過石拱橋,而且又沒有長江、漢水那樣的風險,所以桅杆和帆的尺寸都要縮小。但是如果航行到湖廣及江西等省的船,由於過湖過江會遇到突然的風浪,所以錨、纜、帆和桅杆等,都必須嚴格按照規格來建造,這樣才能沒有後患。此外,風帆的大小也要跟船身的寬度一致,太大了會有危險,太小了就會風力不足。

  風帆大多都是用竹子篾片編織的,每編成一塊就要夾進一根帶篷韁的篷擋竹做骨幹,這樣既可以逐塊摺疊,又可以讓風帆緊貼著桅杆升起。運糧船中間的桅杆上所掛的帆,需要十個人一齊用力才能升到桅杆頂,而兩頭的桅杆上所掛的帆只要兩人就足夠了。安裝帆索時,先將直徑約一寸的木製滑輪綁在桅杆頂上,然後腰間帶著繩索爬上桅杆,把三股繩索交錯著穿過滑輪。風帆受的風力,頂上的一葉相當底下的三葉。當調節得準確順當而又藉著風力時,將帆揚到最頂端,船會前進得快如奔馬。但是如果風力不斷增大,就要逐漸減少帆葉(遇到很大的風,帆葉鼓得太厲害而降不下來時,就要使用搭鉤)。風力很猛烈時,只帶一兩葉帆也就足夠了。

  借用從橫向吹來的風航行就叫做搶風。這時如果是順水而行,就可以升起船帆按“之”字形或者“玄”字形的路線行進。如果操縱船帆把船搶向東,只能平過對岸,甚至還可能會後退幾十丈。這時趁船還未到達對岸,便應立刻轉舵,並把帆調轉向另一舷上去,即把船搶向西,這是藉助水勢和風力的擠壓,船沿著斜向前進,一下子便可以行走十多里。如果是在平靜的湖水中,就可以緩慢地轉搶斜行了;但如果是逆水行舟,又遇到這種橫風,那就一步也難以行進了。船跟著水流走就如同草隨著風兒擺動一樣,所以要利用舵來擋水,使水不按原來的方向流動,舵板一轉就能引起一股水流。

  舵的尺寸,其下端要同船底平齊。如果舵比船底長出一寸,那麼當遇到水淺時,船底已經透過了,而船尾的舵卻被卡住了,要是風力很大的話,這一寸木帶來的麻煩也就難以形容了;反之,如果舵比船底短了一寸,那麼舵的運轉力就會太小,船身轉動也就不夠靈巧。由舵板所擋住的水,相應地流到船頭為止,此時船底下的水,好像一股急順流,所以船頭就能自然而然地轉到一定方向,這真是非常奇妙。

  舵上的操縱桿叫做關門棒,要船頭向北,就將關門棒推向南;要船頭向南,就將關門棒推向北。如果船身太長而橫向吹來的風又太猛,舵力不那麼充足,就要趕緊放下吹風一側的那塊擋水板,用來抵消風勢。船舵要用一根直木做舵身(運糧船上用的舵周長三尺,長一丈多),上端鑿個橫孔插進關門棒,下端鋸開個銜口,用來夾緊舵板,構成斧頭般的形狀,然後用鐵釘釘牢便可以擋水了。船尾高聳起來的地方,也叫做舵樓。

  鐵錨的作用是沉入水底而將船穩定住。一隻運糧船上共有五或六個錨,其中最大的錨叫做看家錨,重達五百斤左右。其餘的錨在船頭上的有兩個,在船尾部的也有兩個。船在航行之中如果遇到逆風無法前進,而又不能靠岸停泊的話(或者已經接近岸邊,但是水底是石頭而不是沙土,也不能停泊,這時只能在水深的地方趕緊拋錨),就要將錨拋下沉到水底,把系錨的纜索系在將軍柱上。錨爪子一接觸到泥沙,就能陷進泥裡抓住。如果情況十分危急,便要拋下看家錨。繫住這個錨的纜索叫做“本身”(命根子),這就是說它至關重要的意思。同一航向航行的船隻,如果前面的船受阻了,怕自己的船會順勢急衝向前而有互相撞傷的危險,那就要趕快拋梢錨拖住船隻,將速度減下來。風靜了要開船,就要用絞車絞纜把錨提起來。

  填充船板間的縫隙就要用搗碎了的白麻絮結成筋,用鈍鑿把筋塞進縫隙裡,然後再用篩得很細的石灰拌和桐油,以木棒舂成油團狀封補在麻筋外面。浙江溫州、臺灣、福建及兩廣等地都用貝殼灰來代替石灰。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大麻纖維(也叫火麻子)糾絞而成的,直徑達一寸多的粗繩索,即便繫住萬斤以上的東西也不會斷。至於系錨的那種錨纜,則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條做的,這些蔑條要先放在鍋裡煮過然後再進行糾絞。拉船的纖纜也是用煮過的篾條絞成的,每長十丈以上要在篾條中間做個圈作為介面,以便碰到障礙時可以用手指出力將篾條夾斷。竹的特性是縱向拉力強,一條竹篾可以承受極大的拉力。凡是經三峽而進入四川的上水船,往往不用糾絞的纖索,而只是把竹子破成一寸多寬的整條竹片,互相連線起來,這就叫做火杖。因為沿岸的崖石鋒利得像刀刃一樣,恐怕破成竹篾條反而更容易損壞。

  至於船隻所用木料的選擇,桅杆要選用勻稱筆直的杉木,如果一根杉木還不夠長的話可以連線,在接合部用鐵箍一寸寸箍緊了。在艙樓前面,應當空出一塊地方以便樹立桅杆。樹立船中間的桅杆時,要拼合幾條大船來共同承載,然後靠系在桅頂的長纜索將它拉吊起來。船上的梁和構成船身的長木材都要選用楠木、櫧木、樟木、榆木或者槐木來做(春夏兩季砍伐的樟木,時間長了會被蟲蛀);襯艙底或者鋪面的棧板則不論什麼木料都可以;舵杆要使用榆木、榔木或者櫧木;關門棒則要用椆木或者榔木;櫓要用杉木、檜木或者楸木。以上所闡述的只是一些關於漕船的要點而已。

  海舟

  元朝和明朝初年運米的海船叫做遮洋淺船,小一點兒的叫做鑽風船(即海鰍)。這種船的航道僅限於經由長江口以北的萬里長灘、黑水洋和沙門島等地方,一路上並沒有什麼大的風險。製造這種海船的工本費,還不到那些出使琉球、日本和到爪哇、篤泥等地經商的海船的十分之一。

  遮洋淺船跟漕船比較起來,長了一丈六尺,寬了二尺五寸,船上的各種裝置都是一樣的。只是遮洋淺船的舵杆必須要用鐵力木造,糊艙板縫的灰要用魚油加桐油拌和,不知道這是出於什麼理由。外國的海船跟遮洋淺船的規格大同小異。福建、廣東的遠洋船(其中福建的遠洋船由海澄開出,廣東的遠洋船由香山坳開出)把竹子破成兩半編成排柵,放在船的兩旁用來擋海浪,山東登州和萊州的海船製作方法也不太一樣。日本的海船在船兩旁安裝帶有把手的欄板,由人撥動欄板來擋水。朝鮮的製作方法又不同。

  至於在船頭、船尾都安裝羅盤用來辨別航向,船中腰的大橫樑伸出幾尺以便於插進腰舵,這些都是相同的。腰舵的形狀跟尾舵不同,它是把寬木板斫成刀的形狀,插進水中後並不轉動,只是對船身起平衡作用。它上面還有個橫把拴在樑上,遇到擱淺時就可以提起來。因為它有點兒像舵,所以就叫做腰舵。海船出海時,要用竹筒儲備幾百斤的淡水,估計可足夠供應船上的人兩天食用,一旦遇到島嶼,就再補充淡水。無論到什麼地方、什麼島嶼,需要按什麼方向航行,羅盤針都會指示得很清楚,看來這恐怕不是光憑人的經驗所能夠輕易掌握的。舵工們相互配合操縱海船,他們的見識和魄力簡直到了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境界,那並不是只憑一時鼓起的勇氣就能夠做到的吧。

  雜舟

  長江、漢水上所行駛的官府用來運載稅銀的“課船”,船身十分狹長,前後一共有十多個艙,每個艙只有一個鋪位那麼大。整隻船總共有六把槳和一座小桅帆,在風浪當中靠這幾把槳推動划行。如果不遇上逆風,僅一晝夜順水就可行四百多里,逆水也能行駛一百多里。明朝的鹽稅中,淮陰和揚州一帶徵收的數額很大,也要用這種船來運送稅銀,所以就稱它為“課船”。來往旅客想要趕速度的,往往也租用這種船。課船的航線一般是南從江西省的章水、貢水,西從湖北省的江陵、襄樊等地方出發,到江蘇省的儀真、瓜洲為止。

  三吳浪船。在浙江省的西部至江蘇省的蘇州之間縱橫七百里的範圍中,佈滿許多深溝和迂迴曲折的小溪,這一帶的浪船(最小的叫做塘船)數以十萬計。旅客無論貧富都搭乘這種船往來,以代替車馬或者步行。這種船即使很小也要裝配上窗戶、廳房,所用的木料多是杉木。人和貨物在船裡要做到保持兩邊平衡,不能有多達一石的偏重,否則浪船就會傾斜,因此這種船俗稱“天平船”。這種船來往的航程通常在七百里之內。有些貪圖安逸和求方便的人,租它一直往北駛往通州和天津。沿途只在淮陰清江浦,再在黃河淺水逆行二百里,便可以進閘口,在安穩的運河中航行了。長江上游水急浪大,這種浪船是永遠不能進去的。浪船的推動力全靠船尾那根粗大的櫓,由兩三個人合力搖櫓而使船前進,或者是靠人上岸拉縴使船前進。至於船的風帆,不過是一塊巴掌大小的小席罷了,船的行進完全不依靠它。

  東浙西安船。浙江的東部自常山至錢塘江之間流程共約八百里,然後水流入海,不通其他航道,因此這種船的航線是從常山、開化、遂安等小河起一直到錢塘江為止,再也沒有行走別處了。這種船是用箬竹葉編成拱形的篷當頂蓋,用棉布為風帆,約兩丈多高,帆索也是棉質的。當初採用布帆,據說是因為錢塘江有潮湧,當情形危急時布帆更容易收起來,但也不一定是出於這個原因。它的造價比起竹篾質地的帆要高出很多,人們很難理解當地為什麼要使用棉布當船帆。

  福建清流、梢篷船。這兩種船僅航行於由光澤、崇安兩小河起到福州洪塘為止的一段,再下去的水道就是海了。清流船用於運載貨物和客商,梢篷船則僅可供人坐臥,這是達官貴人及其家屬所用的,這種船都是用杉木做船底。途中經過的險灘礁石不少,時常會碰損而引起船底漏水,遇到這種情況就要設法馬上靠岸,搶卸貨物並且堵塞漏洞。這種船不在船的尾部安裝船舵,而是在船的頭部安裝一把叫做“招”的大槳來使船轉動方向。為了確保安全,每次出航都要聯合五隻船才可開行,當經過急流險灘時,後面四隻船的人都要上岸用纜索往後拉住第一隻船,以減慢它的速度。船工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鞋子,以便經常涉水。令人不解的是,它的風帆竟然是掛而不用的。

  四川八櫓等船。四川的水源本來是和長江、漢水相通的,但是四川的船隻僅僅是航行到湖北省的荊州為止,再往下行駛就必須更換另一種船了。從湖北宜昌進入三峽的上水航行,這時拉縴的人用的是火杖。船上像端陽節競賽那般擊鼓,拉纜的人在岸上山石之間聽到鼓聲就一起出力。從中夏到中秋期間,江水漲滿封峽,船就停航幾個月,等到以後水位降低,船隻才繼續開始往來。這段航道要經過新灘等幾處極其危險的地方,這時人與貨物都必須在岸上轉運半里多路,只剩下空船在江裡行走。這種船的腹部圓而兩頭尖狹,便於在險灘附近劈波斬浪。

  黃河滿篷梢。從黃河進入淮河,再從淮河進入河南的汴水,使用的都是這種滿篷梢船。滿篷梢船建造時用的是楠木,工本費比較高。船的大小不等,大的可以裝載三千石,小的只能載五百石。當順水行駛時,就在船頭與船身交接處安上一根橫樑伸出船的兩邊,掛上兩把粗大的櫓,人在船兩邊搖櫓而使船前進。至於鐵錨、繩索和風帆等的規格,和長江、漢水中的船大致相同。

  廣東黑樓船、鹽船。北起廣東南雄、南到廣州都行駛著這兩種船,但從廣東的惠陽、潮州要到達福建的漳州、泉州,就應在河道的出海口改乘海船了。黑樓船是達官貴人坐的,鹽船則用來運載貨物。人可以在船的兩側行走。風帆是用草蓆做成的,但使用的不是單桅杆而是雙桅杆,因此不像中原地區的船帆那樣可以隨意轉動。至於逆水航行時要靠纖纜拖動,在這一點上和其他各省的都相同。

  黃河秦船(俗名擺子船)。這種船大多是在陝西省的韓城縣製造的,大的可以裝載石頭數萬斤,順流而下,供淮陰、徐州一帶使用。它的船頭和船尾都一樣寬,船艙和梁都比較低平而並不怎麼凸起。當船順著急流而下的時候,搖動兩旁的巨櫓而使船前進,船的來往都不利用風力。逆流返航的時候,往往需要二十多個人在岸上拉縴才好使,因此甚至有連船也不要而空手返回的。

  車

  車適合於平地上駕駛,戰國時期,陝西、山西、河北及山東各諸侯國之間交戰都要使用戰車,因此就有了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秦末項羽與劉邦血戰之後,戰車的使用也就逐漸少了。南方的水戰用的是船,陸戰用的則是步兵和騎兵;向北進攻匈奴的軍隊,雙方都使用騎兵,於是戰車也就派不上用場了。但是當今人們又馭馬駕車用來運載重物,可見,今天的騾馬車同過去的戰車,結構也應該是差不多的。

  騾車的樣式有四個輪子的,也有雙輪的,車上面的承載支架都是從軸那裡連線上去的。四輪的騾車,前兩輪和後兩輪各有一根橫軸,在軸上豎立的短柱上面架著縱梁,這些縱梁又承載著車廂。當停馬脫駕時,車廂平正,就像坐在房子裡那樣安穩。兩輪的騾車,行車時馬在前頭拉,車廂平正;而停馬脫駕時,則用短木向前抵住地面來支撐,否則車就會向前傾倒。

  馬車的車輪叫做轅(俗名叫做“車陀”)。車輪是由軸承、輻條、內緣與輪圈四個部分組成的:大車中心裝軸的圓木(俗名叫車腦)周長約一尺五寸(《經·秦風·小戎》朱熹的【註釋】也是這樣說的),叫做轂,這是中穿車軸外接輻條的部件。輻條共有三十片,它的內端連線轂,外端連線輪的內緣(輔)。由於它緊頂住輪圈(輞),也是圓形的,因此也叫做內緣。輞(輪圈)外邊就是整個輪的最外周,所以叫做輪轅。大車收車時,一般都把幾個部件拆卸下來進行收藏。要用車時先裝兩軸,然後依次裝車架、車廂。因為軾、衡、軫、軛等部件都是承載在軸上的。

  四輪的大馬車,運載量為五十石,所用的騾馬,多的有十二匹或者十匹,少的也有八匹。駕車人站在車廂中間的高處掌鞭駕車。車前的馬分為前後兩排(戰車以四匹馬為一排,靠外的兩匹叫做驂,居中的兩匹叫做服)。用黃麻擰成長繩,分別繫住馬脖子,收攏成兩束,並穿過車前中部橫木(衡)而進入廂內左右兩邊。駕車人手執的長鞭是用麻繩做的,約七尺長,竿也有七尺長。看到有不賣力氣的馬,就揮鞭打到它身上。車廂內由兩個識馬性和會掌繩子的人負責踩繩。如果馬跑得太快,就要立即踩住韁繩,否則可能發生翻車事故。車在行進時,如果前面遇到行人要停車讓路,駕車人立即發出吆喝聲,馬就會停下來。馬韁繩收攏成束並透過衡(前橫木)入車廂,都用牛皮束縛,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脅驅”。

  大車在中途餵馬時,不必將馬牽入馬廄裡,車上載有柳條盤,解索後讓馬就地進食。乘車的人上下車都要經由小梯。凡是經過坡度比較大的橋樑時,就要在十匹馬之中選出最壯的一匹,系在車的後面。下坡時,前面九匹馬緩慢地拉,後面一匹馬拼命把車拖住,以減緩車速,不然就會有危險了。大車遇到河流、山嶺和曲徑小道都過不了,徐州、兗州和河南汴梁一帶,方圓三百里很少有河流和湖泊,馬車正好用於彌補水運的不足。

  造車的木料,先要選用長的做車軸,短的做轂(軸承),以槐木、棗木、檀木和榆木(用榔榆)為上等材料。但是黃檀木摩擦久了會發熱,因而不太適宜做這些東西,有些細心的人就選用兩手才能合抱的棗木或者槐木來做,那當然是最好不過了。軫、衡、車廂及軛等其他部件,則是無論什麼木都可以用。

  此外,牛車裝載草料的以山西為最多。到了路窄的地方,就在牛頸上繫個大鈴,名叫“報君知”,正如一般騾馬車的牲口也都繫上鈴鐺一樣。還有北方的獨轅車,驢子在前面拉,人在後面推,不能持久騎坐牲口的旅客常常租用這種車。車的座位上有拱形席頂,可以擋風和遮陽,旅客一定要兩邊對坐,不然車子就會傾倒。這種車子,北上至陝西的西安和山東的濟寧,還可以直達北京。不載人時,載貨最多的是四五石。還有一種用牛拉的轎車,以河南省一帶最多。兩旁有雙輪,中間穿過一條橫軸,這條軸裝得非常平,再架起幾根短橫木,轎就安置在上面,人坐在轎中很安穩,牛停下來而脫駕時車也不會傾倒。至於南方的獨輪推車,就只能靠一個人推,這種車可以載重兩石,遇到坎坷不平的路就過不去,最遠也只能走一百里。其餘的各種車輛在此難以一一列舉。只是考慮到南方人沒有見過大騾車,而北方人又沒有見過大船隻,因此在這裡粗略介紹一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