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說:水與火都成功而協調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結合成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萬戶的城鎮裡,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製作陶器卻還是供不應求,可見民間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夠多的了。修建大的小的房屋來避風雨,這就要用到磚瓦。王公為了設定險阻以防守邦國,就要用磚來建造城牆和護身矮牆,使敵人攻不上來。泥甕堅固,能使甜酒保持清徹;瓦器清潔,好用來盛裝用於獻祭的醋和肉醬。商周時代,禮器是用木製造的,無非是重視質樸莊重的意思罷了。後來,各個地方都發現了不同特點的陶土和瓷土,人工又創造出各種技巧奇藝,製成了優美潔雅的陶瓷器皿,有的像絹似的白如肌膚,有的質地光滑如玉石。擺設在桌子、茶几或宴席上交相輝映,所顯現的色澤文雅十分美觀,讓人愛不釋手,難道這僅僅是因為它們堅固耐用嗎?
瓦
凡是和泥製造瓦片,需要掘地兩尺多深,從中選擇不含沙子的黏土來造。方圓百里之中,一定會有適合製造瓦片所用的黏土。民房所用的瓦是四片合在一起而成型的。先用圓桶做一個模型,圓桶外壁劃出四條界,把黏土踩和成熟泥,並將它堆成一定厚度的長方形泥墩。然後用一個鐵線製成的弦弓向泥墩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陶泥,像揭紙張那樣把它揭起來,將這塊泥片包緊在圓桶的外壁上。等它稍幹一些以後,將模子脫離出來,就會自然裂成四片瓦坯了。瓦的大小並沒有一定的規格,大的長寬達八九寸,小的則縮小十分之三。屋頂上的水槽,必須要用被稱為“溝瓦”的那種最大的瓦片,才能承受連續持久的大雨而不會溢漏。
瓦坯造成並乾燥之後,堆砌在窯內,就用柴火燒。有的燒一晝夜,也有的燒兩晝夜,這要看瓦窯裡瓦坯的具體數量來定。停火後,馬上在窯頂澆水使瓦片呈現出藍黑色的光澤,方法跟燒青磚是一樣的。垂在簷端的瓦叫做“滴水”瓦,用在屋脊兩邊的瓦叫做“雲瓦”,覆蓋屋脊的瓦叫做“抱同”瓦,裝飾屋脊兩頭的各種陶鳥陶獸,都是人工一片一片逐漸做成後放進窯裡燒成,所用的水和火與普通瓦一樣。
至於皇家宮殿所用的瓦的製作方法,就大不相同了。例如琉璃瓦,有的是板片形的,也有的是半圓筒形的,都是用圓竹筒或木塊做模型而逐片製成的。所用的黏土指定要從安徽太平府運來(用船運三千里才到達京都,有摻沙的,也有強僱民工、搶船承運的,害處非常大。甚至承天皇陵也要用這種土,但是沒有人敢提議來糾正)。瓦坯造成後,裝入琉璃窯內,每燒一百片瓦要用五千斤柴。燒成功後取出來塗上釉色,用無名異和棕櫚毛汁塗成綠色或青黑色,或者用赭石、松香及蒲草等塗成黃色。然後再裝入另一窯中,用較低窯溫燒成帶有琉璃光澤的漂亮色彩。京都以外的親王宮殿和寺觀廟宇,也有用琉璃瓦的,各地都有它自己的色釉配方,製作方法不一定都相同,一般的民房則禁止用這種琉璃瓦。
磚
煉泥造磚,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對泥土的成色加以鑑別,黏土一般有藍、白、紅、黃幾種土色(福建和廣東多紅泥,江蘇和浙江較多一種名叫“善泥”的藍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質細而沒有沙的最為適宜。先要澆水用於浸潤泥土,再趕幾頭牛去踐踏,踩成稠泥。然後把稠泥填滿木模子,用鐵線弓削平表面,脫下模子就成磚坯了。
建築各郡縣的城牆和民房的院牆所用的磚中,有“眠磚”和“側磚”兩種。眠磚是臥著鋪砌的,郡縣的城牆和有錢人家的牆壁,不惜工本,全部用眠磚一塊一塊疊砌上去。會精打細算的居民為了節省,在一層眠磚上面砌兩條側磚,中間再用泥土和沙石瓦礫之類填滿。除了牆磚以外,還有其他的磚:鋪砌地面用的叫做方墁磚,屋椽和屋桷斜枋上用來承瓦的叫做楻板磚,砌小拱橋、拱門和墓穴用的磚叫做刀磚,或者又叫做鞠磚。刀磚用的時候要削窄一邊,緊密排列,砌成圓拱形,即便有車馬踐壓也不會損壞坍塌。
造方墁磚的方法是,將泥放進木方框中,上面鋪上一塊平板,兩個人站在平板上面踩,把泥壓實。燒成後由石匠先磨削方磚的四周而成斜面,然後就可以用來鋪砌地面。刀磚的價錢要比牆磚稍貴一些,楻板磚只值牆磚的十分之一,而方墁磚則還要比牆磚貴十倍。
磚坯做好後就可以裝窯燒製了。每裝三千斤磚要燒一個晝夜,裝六千斤則要燒上兩晝夜才能夠火候。燒磚有的用柴薪窯,有的用煤炭窯。用柴燒成的磚呈青灰色,而用煤燒成的磚呈淺白色。柴薪窯頂上偏側鑿有三個孔用來出煙,當火候已足而不需要再燒柴時,就用泥封住出煙孔,然後在窯頂澆水使磚變成青灰色。燒磚時,如果火力缺少一成的話,磚就會沒有光澤;火力缺少三成的話,就會燒成嫩火磚,現出坯土的原色,日後經過霜雪風雨侵蝕,就會立即鬆散而重新變回泥土。如果過火一成,磚面就會出現裂紋;過火三成,磚塊就會縮小拆裂、彎曲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爛鐵,就不再適於砌牆了。有些會使用材料的人把它埋在地裡做牆腳,這也還算是起到了磚的作用。燒窯時要注意從窯門往裡面觀察火候,磚坯受到高溫的作用,看起來好像有點晃盪,就像金銀完全熔化時的樣子,這要靠老師傅的經驗來辨認掌握。
使磚變成青灰色的方法,是在窯頂堆砌一個平臺,平臺四周應該稍高一點,在上面灌水。每燒三千斤磚瓦要灌水四十擔。窯頂的水從窯壁的土層滲透下來,與窯內的火相互作用。藉助水火的配合作用,就可以形成堅實耐用的磚塊了。煤炭窯要比柴薪窯深一倍,頂上圓拱逐漸縮小,而不用封頂。窯裡面堆放直徑約一尺五寸的煤餅,每放一層煤餅,就添放一層磚坯,最下層墊上蘆葦或者柴草以便引火燒窯。
皇宮裡所用的磚,大廠設在山東臨清縣,由工部設立主管磚塊燒製的專門機構。最初定的磚名有副磚、券磚、平身磚、望板磚、斧刃磚及方磚等名目,後來有一半左右被廢除了。要將這些磚運到京都,按規定每隻運糧船要搭運四十塊,民船可以減半。用來砌皇宮正殿的細料方磚,是在蘇州燒成後再運到京都的。至於琉璃磚和釉料已在《瓦》那一節中詳細記述了,據說它用的是“臺基廠”的柴草並在黑窯中燒製而成的。
罌甕
陶坊製造的缶,種類很多。較大的有缸甕,中等的有缽盂,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樣都不太一樣,難以一一列舉。這類陶器,都是造成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透過實驗找到適宜的陶土之後,還要製造陶車和旋盤。技術熟練的人按照將要製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盤,數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扶泥和旋轉陶車要兩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朝廷所用的龍鳳缸(窯設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陽以及江蘇省的儀真)和南直隸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於在上面雕鏤刻花,這種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製法完全不同,價錢也要貴五十倍到一百倍。
罌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沒有底的只有陝西以西地區蒸飯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燒成的而不是用木料製成的。精製的陶器,裡外都會上釉,粗製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體上釉。至於沙盆和齒缽之類,裡面也不上釉,使內壁保持粗澀,以便於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於傳熱煮食。
製造陶釉的原料到處都有,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用的是一種蕨藍草。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過三尺長,枝葉像杉樹,捆縛它不感到棘手(這種草有幾十個名稱,各地的叫法也不相同)。陶坊把蕨藍草燒成灰,裝進布袋裡,然後灌水過濾,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極細的灰末。每兩碗灰末,摻一碗紅泥水,攪勻,就變成了釉料,將它蘸塗到坯上,燒成後自然就會出現光澤。不瞭解北方用的是什麼釉料。蘇州黃罐釉用的是別的原料。供朝廷用的龍鳳器卻仍然用松香和無名異作為釉料。
瓶窯用來燒製小件的陶器,缸窯用來燒製大件的陶器。山西、浙江兩省的缸窯和瓶窯是分開的,其他各省的缸窯和瓶窯則是合在一起的。製造大口的缸,要先轉動陶車分別製成上下兩截然後再接合起來,接合處用木槌內外打緊。製造小口的壇甕也是由上下兩截接合成的,只是裡面不便槌打,便預先燒製一個像金剛圈那樣的瓦圈承託內壁,外面用木槌打緊,兩截泥坯就會自然地黏合在一起了。
缸窯和瓶窯都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必須建在山岡的斜坡上,長的窯有二三十丈,短的窯也有十多丈,幾十個窯連線在一起,一個窯比一個窯高。這樣依傍山勢,既可以避免積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級向上滲透。幾十個窯連線起來所燒成的陶器,其中雖然沒有什麼昂貴的東西,但也是需要好多人合資合力才能做到的。窯頂的圓拱砌成之後,上面要鋪一層約三寸厚的細土。窯頂每隔五尺多開一個透煙窗,窯門是在兩側相向而開的。最小的陶件裝入最低的窯,最大的缸甕則裝在最高的窯。燒窯是從最低的窯燒起,兩個人面對面觀察火色。大概陶器一百三十斤,需要用柴一百斤。當第一窯火候足夠之時,關閉窯門,再燒第二窯,就這樣逐窯燒直到最高的窯為止。
白瓷附:青瓷
白色的黏土叫做堊土,陶坊用它來製造出精美的瓷器。我國只有五六個地方出產這種堊土:北方有河北省的定縣、甘肅省的華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縣,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土出永定縣,窯卻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門(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來造瓷坯嫌不夠黏,但可以用來粉刷牆壁)。德化窯是專燒瓷仙、精巧人物和玩具的,但不實用。河北省定縣和河南省禹縣的窯所燒製出的瓷器,顏色發黃,暗淡而沒有光澤。上述所有地方的產品都沒有江西景德鎮所出產的瓷器好。浙江省的麗水和龍泉兩縣燒製出來的上釉杯碗,墨藍的顏色如同青漆,這叫做處窯瓷器。宋、元時期龍泉郡的華琉山山腳下有章氏兄弟建的窯,出品極為名貴,這就是古董行所說的哥窯瓷器。
至於我國遠近聞名、人人爭購的瓷器,則都是江西饒郡浮樑縣景德鎮的產品。自古以來,景德鎮都是燒製瓷器的名都,但當地卻不產白土。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門兩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質堅硬;另一座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土質黏軟。只有兩種白土混合,才能做成瓷器。將這兩種白土分別塑成方塊,用小船運到景德鎮。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兩種瓷土放入臼內,舂一天,然後放入缸內用水澄清。缸裡面浮上來的是細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則是粗料。細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細料,沉底的是中料。澄過後,分別倒入窯邊用磚砌成的長方塘內,借窯的熱力吸乾水分,然後重新加清水調和造瓷坯。
瓷坯有兩種:一種叫做印器,有方有圓,如瓶、甕、香爐、瓷盒之類(朝廷用的瓷屏風、燭臺也屬於這一類)。先用黃泥製成模印,模具或者對半分開,或者上下兩截,或者是整個的,將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塗接縫處讓兩部分合起來,燒出時自然就會完美無縫。另一種瓷坯叫做圓器,包括數不勝數的大小杯盤之類,都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圓器產量約佔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佔其中的十分之一。製造這種圓器坯,要先做一輛陶車。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三尺並使它穩固。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安裝一上一下兩個圓盤,用小竹棍撥動盤沿,陶車便會旋轉,用檀木刻成一個盔頭戴在上盤的正中。
塑造杯盤,沒有固定的模式,用雙手捧泥放在盔頭上,撥盤使轉。用剪淨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著拇指旋轉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狀(初學者塑不好沒有關係,因為陶泥可以被反覆使用)。功夫深技術熟練的人,就可以做到千萬個杯碗好像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時,不必加泥,塑中盤和大碗時,就要加泥擴大盔帽,等陶泥晾乾以後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車上旋成泥坯之後,把它翻過來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曬一會兒而坯還保持溼潤時,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狀圓而周正,然後再把它曬得又幹又白。再蘸一次水,帶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兩次(執刀必須非常穩定,如果稍有振動,瓷器成品就會有缺口)。瓷坯修好以後就可以在旋轉的陶車上畫圈。接著,在瓷坯上繪畫或寫字,噴上幾口水,然後再上釉。
在製造大多數碎器、千鍾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時,都不用上青釉料。製造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後,要把它放在陽光下曬得極熱,在清水中蘸一下隨即提起,燒成後自然會呈現裂紋。千鍾粟的花紋是用釉漿快速點染出來的。褐色杯是用老茶葉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視我國古代製作的“碎器”,他們不惜重金用以購買真品。古代的香爐碎器,不知是哪個朝代製造的,底部有鐵釘,釘頭光亮而不生鏽)。
景德鎮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漿和桃竹葉的灰調勻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窯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調成漿而上釉料的。浙江省的麗水、龍泉兩地的窯所出產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原料),盛在瓦缸裡。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進泥坯裡蕩一遍,再張開手指撐住泥坯往釉水裡點蘸外壁,點蘸時使釉水剛好浸到外壁弦邊,這樣釉料自然就會佈滿全坯身了。畫碗的青花釉料只用無名異一種(漆匠熬煉桐油,也用無名異當催幹劑)。無名異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種,使用時要先經過炭火煅燒。上料出火時呈翠綠色,中料呈微綠色,下料則接近土褐色。每煅燒無名異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兩,中、下料依次減少。製造上等精緻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龍鳳器等,都是用上料繪畫後燒製成的。因此上料無名異每擔值白銀二十四兩,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鎮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廣信府出產的為上料,也叫做浙料。江西上高出產的為中料,江西豐城等地出產的為下料。凡是煅燒過的青花料,要用研缽磨得極細(缽內底部粗澀而不上釉),然後再用水調和研磨到呈現黑色,入窯經過高溫煅燒就變成了亮藍色了。製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溼,用鐵線網兜盛著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熱,再用溼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紅”瓷器則是燒製而成之後再用巧妙的技術借微火炙成的,這種紅色並不是那種硃砂在火中所留下來的(宣紅器在元朝末年已經失傳了,明朝正德年間經過多次反覆試驗又重新造了出來)。
瓷器坯子經過畫彩和上釉之後,裝入匣缽(裝時如果用力稍重,燒出的瓷器就會凹陷變形),匣缽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個泥餅托住另一個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實。大件的瓷坯一個匣缽只能裝一個,小件的瓷坯一個匣缽可以裝十幾個。好的匣缽可以裝燒十幾次,差的匣缽用一兩次就壞了。把裝滿瓷坯的匣缽放入窯後,就開始點火燒窯。窯頂有十二個圓孔,這叫做天窗。燒二十四個小時火候就足了。先從窯門發火燒二十個小時,火力從下向上攻,然後從天窗丟進柴火入窯燒四個小時,火力從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溫烈火中軟得會像棉絮一樣,用鐵叉取出一個樣品用以檢驗火候是否已經足夠。火候已足了就應該停止燒窯了,合計造一個瓷杯所費的工夫,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許多細節還沒有計算在內呢!
附:窯變回青
正德年間,皇宮中派出專使來監督製造皇族使用的瓷器。當時“宣紅”瓷器的具體制作方法已經失傳而無法造出來了,因此承造瓷器的人都擔心自己的生命財產難以保全。其中有一個人害怕皇帝治罪,於是就跳入瓷窯裡自焚而死了。這人死後託夢給別人把“宣紅”瓷器終於造成了,於是人們競相傳說發生了“窯變”。好奇的人更胡亂傳言燒出了鹿、大象等奇異的動物。又記:回青乃是產自西域地區的大青,優質的又叫做佛頭青。用上料無名異為釉料燒出來的顏色與回青的顏色相似,並不是說大青這種顏料入瓷窯經過高溫之後還能保持它本來的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