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下篇·佳兵

佳兵原文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矣。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弧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肖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区,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

  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面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弩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唯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谨,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扌及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干

  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盖右手执短刀,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槊,则无所用之也。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傍牌是也。

  ○火药料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然亦粗载数叶,附于卷内。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毒火以白砒、砂为君,金汁、银锈、人粪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为君。烂火以硼砂、磁末、牙皂、秦椒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此其大略。其狼粪烟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硝石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硝。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

  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成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泡,多从临期装载也。

  ○硫黄(详见《燔石》卷)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火器

  西洋炮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平地引炮有关捩,前行遇坎方止。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凡炮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大将军 二将军(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 佛郎机(水战舟头用。)

  三眼铳 百子连珠炮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横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

  混江龙,漆固皮囊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消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消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消、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信,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佳兵譯文

  宋先生說:用兵是聖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長達五十餘年,只有苗部族仍然沒有歸附。即使是賢明的帝王,誰能夠放棄戰爭和取消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就在於威懾天下”,這句話由來已久了。寫作《老子》一書的人,懷有葛天氏“無為而治”的理想,書中有句話說:“兵器這玩意兒,是不吉祥的東西。”那只是警戒人們用兵要慎重罷了。

  製造新式槍炮的技巧,是西洋人較早使用後來經由西域和南方的邊遠地區傳到中國來的,緊接著它很快就變化百出,日新月異。時至今日,中國有些帶兵的人已把發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難道這種想法對頭嗎?不過話說回來,人類即便有著巧妙的構思,武器的發展怎能到此為止呢?

  弧矢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幹(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沒有竹,就用柔韌的木料),兩頭接上桑木。未安緊弓弦時,竹在弓弧的內側,角在弓弧的外側起保護作用;安緊弓弦以後,角在弓弧的內側,竹在弓弧的外側。弓的本體是用一整條竹片,牛角則兩段相接。弓兩頭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夠套緊。桑木本身與竹片互相穿插接榫,並削光一面貼上牛角。

  動手造弓時,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節砍伐的竹子較好,因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兩頭稍大一些,長約兩尺左右。一面用膠貼上上牛角,一面用膠粘鋪上牛筋,加固弓身。兩段牛角之間互相咬合(北方少數民族沒有長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紮緊。廣東一帶的弓,不單用水牛角,有時也用半透明的黃牛角),用牛筋和膠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樺樹皮加固,這就叫做“暖靶”。樺樹,東北地區產在遼陽,華北地區以河北遵化為最多,西北地區以甘肅臨洮為最多,福建、廣東和浙江等地也有出產。用樺樹皮作為保護層,手握起來感到柔軟,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槍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來作為刀劍的套子。

  牛脊骨裡都有一條長方形的筋,重約三十兩。宰殺牛以後取出來曬乾,再用水浸泡,然後將它撕成苧麻絲那樣的纖維。北方少數民族沒有蠶絲,弓弦都是用這種牛筋纏合的。中原地區則用它鋪護弓的主幹,或者用它來作為彈棉花的弓弦。膠是從魚鰾、雜腸中熬取的,多數在安徽宇國縣熬煉。東海有一種石首魚,浙江人常用它曬成美味的魚乾,用它的鰾熬成的膠比銅鐵還要牢固。北方少數民族用其他海魚的鰾熬成的膠,同中原的一樣牢固,只是種類不同而已。天然的這幾種東西,缺少一種就造不成良弓,看來這並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剛剛做成之後,要放在屋樑高處,地面不斷地生火烘焙。短則放置十來天,長則兩個月,等到膠液乾透後,就拿下來磨光,再一次新增牛筋、塗膠和上漆,這樣做出來的弓質量就很好了。有的賣弓人不到足夠的烘焙時間就把弓賣出,這樣,日後就可能出現脫膠的毛病。

  用柘蠶絲為弓弦的弓就會更加堅韌。每條弦用二十多根絲線為骨,然後用絲線橫向纏緊。纏絲的時候分成三段,每纏七寸左右就留空一兩分不纏。這樣,在弦不上弓時就可以折成三節收起。過去北方少數民族都用牛筋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脫而不敢貿然出兵進犯。現在到處都有絲絃了,有的人用黃蠟塗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緊。弓兩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軟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樣的墊子,用膠粘緊釘在牛角末端,這叫做墊弦,作用跟琴絃的碼子差不多。放箭時弓弦的回彈力很大,有了墊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則會損傷弓弦。

  造弓還要按人的挽力大小來分輕重。上等力氣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過這個數目的叫做虎力,但這樣的人很少見。中等力氣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氣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這些弓箭在拉滿弦時都可以射中目標。但在戰場上能射穿敵人的胸膛或鎧甲的,當然是力氣大的射手;力氣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楊樹葉或射中蝨子的,那是以巧取勝。測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腳踩弓弦,將秤鉤鉤住弓的中點往上拉,弦滿之時,推移秤錘稱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氣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後約重七兩,筋、膠、漆和纏絲約重八錢,這是大概的數字。中等力氣的相應減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氣的減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溼(陰雨天氣先南後北,開始的節氣,嶺南是穀雨,江南是小滿,江北是六月,河北、山東一帶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揚州地區的陰雨天氣為最多)。軍官家裡常設定有烘廚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僅是陰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霧的天氣也都這樣做)。士兵沒有烘廚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頭煙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會朽壞解脫(近年來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紛紛被退回,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弓如果離火就壞的道理,也沒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陳述箇中原因)。

  箭桿的用料各地不盡相同,我國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數民族則用樺木。箭桿長二尺,箭頭長一寸,這是一般的規格。做竹箭時,削竹三四條並用膠黏合,再用刀削圓刮光。然後再用漆絲纏緊兩頭,這叫做“三不齊”箭桿。浙江和廣東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開黏合。柳木或樺木做的箭桿,只要選取圓直的枝條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矯正。木箭桿乾燥後勢必變彎,矯正的辦法是用一塊幾寸長的木頭,上面刻一條槽,名叫箭端。將木杆嵌在槽裡逐寸刮拉而過,杆身就會變直。即使原來杆身頭尾重量不均勻的也能得到矯正。

  箭桿的末端刻有一個小凹口,叫做“銜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裝箭頭。箭頭是用鐵鑄成的(《尚書·禹貢》記載的那種石制箭頭,是用一種土辦法做的,並不適用),至於箭頭的形狀,北方少數民族做的像桃葉槍尖,廣東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頭鐵鏟,中原地區做的則是三稜錐形。響箭之所以能迎風飛鳴,巧妙就在於小小的箭桿上錐有孔眼,這就是《莊子》說的“嚆矢”。

  箭飛行得是正還是偏,快還是慢,關鍵都在箭羽上。在箭桿末端近銜口的地方,用脬膠粘上三條三寸長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鰾膠也怕潮溼,因此勤勞的將士經常用火來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為最好(雕像鷹而比鷹大,尾長而翅膀短),角鷹的翎羽居其次,鷂鷹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沒希望得到鵰翎,就是鷹翎也很難得到,急用時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鵝翎來充數。鵰翎箭飛得比鷹、鷂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還能抗風吹。北方少數民族的箭羽多數都用鵰翎。角鷹或鷂鷹翎箭如果精工製作,效用也跟鵰翎箭差不多。可是,鵝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時卻手不應心,往往一遇到風就歪到一邊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這裡。

  弩

  弩是鎮守營地的重要兵器,不適用於衝鋒陷陣。其中直的部分叫身,橫的部分叫翼,扣弦發箭的開關叫機。砍木做弩身,長約二尺。弩身的前端橫拴弩翼,拴翼的孔離弩面劃定一分厚(稍微厚了一些,弦和箭就配合不精準),與弩底的距離則不必計較。弩面上還要刻上一條直槽用以盛放箭。有的弩翼只用一根柔木做成,叫做扁擔弩,這種弩的射殺力最強。如果弩翼是在一根柔木下面再用竹片(挨次縮短)疊撐的就相應叫做三撐弩、五撐弩或七撐弩。弩身後端刻一個缺口扣弦,旁邊釘上活動扳機,將活動扳機上推即可發箭。上弦時全靠人的體力。由一個人腳踏強弩上弦的,《漢書》稱為“蹶張”材官。弩弦把箭射出,快速無比。

  弩弦用苧麻繩為骨,還要纏上鵝翎,塗上黃蠟。弩弦裝上弩翼時雖然拉得很緊,但放下來時仍然是松的,所以鵝翎的頭尾都可以夾入麻繩內。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葉製成的。把箭尾破開一點,然後把箬竹葉夾進去並將它纏緊。射殺猛獸用的藥箭,則是用草烏熬成濃膠蘸塗在箭頭上,這種箭一見血就能使人畜喪命。強弓可以射出二百多步遠,而強弩只能射五十步遠,再遠一點就連薄絹也射不穿了。然而,弩比弓要快十倍,而穿透物體的深度也要大一倍。

  本朝作為軍器的弩有神臂弩和克敵弩,都是能同時發出兩三支箭的。還有一種諸葛弩,弩上刻有直槽可裝箭十支,弩翼用最柔韌的木製成。另外還安有木製弩機,隨手扳機就可以上弦,發出一箭,槽中又落下一箭,又可以再拉扳機上弦發一箭。這種弩機結構精巧,但射殺力弱,射程只有二十來步遠。這是民間用來防盜用的,而不是軍隊所用的兵器。山區的居民用來射殺猛獸的弩叫做“窩弩”,裝在野獸出沒的地方,拉上引線,野獸走過時一觸動引線,箭就會自動射出。每發一箭,所得的收穫只是一隻野獸罷了。

  幹

  “干戈”這個名字在兵器中是最為古老的,乾和戈相連成為一個詞,是因為後代的步兵和手握短兵器的騎兵經常配合使用乾和戈。右手執短刀,左手執盾牌以抵擋敵人的箭。古時候的戰車上,有人專門負責拿著盾牌,用來保護同車的人免中敵方的來箭。要是雙手拿著長矛或者戟,那就騰不出手來拿盾牌了。盾牌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三尺,用杞柳枝條編織成的直徑約一尺的圓塊,盾牌上方的尖部突出五寸,它的下端接有一根輕竿可供手握,放在脖子下面進行防護。另有一種盾叫“中幹”,那是步兵拿來擋箭或長矛用的,俗稱傍牌。

  火藥料

  關於火藥和火器,現在那些妄圖博取高官厚祿的人,個個都是高談闊論,著書呈獻朝廷,他們說的不一定都是經過試驗的。在這裡還是要粗略寫上幾頁,附在卷內。

  火藥的成分以硝石和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其中硝石的陰性最強,硫黃的陽性最強,這兩種神奇的陰陽物質在沒有一點空隙的地方相遇,就會爆炸起來,不論人還是物都要魂飛魄散、粉身碎骨。硝石縱向的爆發力大,所以用於射擊的火藥成分是硝九硫一。硫黃橫向的爆發威力大,所以用於爆破的火藥成分是硝七硫三。作為輔助劑的炭粉,可以用青楊、枯杉、樺樹根、箬竹葉、蜀葵、毛竹根、茄稈之類,燒製成炭,其中以箬竹葉炭末最為燥烈。

  戰爭中採用火攻的有毒火、神火、法火、爛火、噴火等名目。毒火主要以白砒、硇砂為主,再加上金汁、銀鏽、人糞混和配製;神火主要以硃砂、雄黃、雌黃為主;爛火要加上硼砂、瓷屑、豬牙皂莢、花椒等物;飛火要加上硃砂、雄黃、輕粉、草烏、巴豆;劫營火則要用桐油、松香。這些配方只是個大概。至於焚燒狼糞的煙白天黑、晚上紅,迎風直上,以及江豚的灰還能逆風燃燒,這些都只是傳聞,必須先得經過試驗,親眼看一看,才能詳加說明。

  硝石

  硝石這種東西,中國和外國都有,而中國只有西北部才出產。東南地區賣硝石的人如果沒有官府下發的運銷憑證,就會以走私的名義而被治罪。硝石和鹽都是在地底下面生成的,隨著水氣蒸發,出現在地面。近水而土層薄的地方形成鹽,靠山而土層厚的地方形成硝。因為它入水即消溶,所以就叫硝。長江、淮河以北地區,過了中秋節以後,即使是在室內,隔天掃地也可掃出少量的粗硝,以供進一步煎煉提純。

  我國有三個地方出產硝石為最多:其中,四川產的叫做川硝,山西產的叫做鹽硝,山東產的叫做土硝。把刮掃來的粗硝(土牆中有時也有硝冒出來)放進缸裡,用水浸一夜,撈去浮渣,然後放進鍋中,加水煎煮直到硝完全溶解並又充分濃縮時,倒入容器,經過一晚便析出硝石的結晶。其中浮在上面的叫芒硝,芒長的叫馬牙硝(這都是各地出產的硝再經過純化得到的),而沉在下面含雜質較多的叫朴硝。要除去雜質把它提純,還需要加水再煮。扔進去幾隻蘿蔔一起煮熟後,再倒入盆中,經過一晚便能析出雪白的結晶,這叫做盆硝。牙硝和盆硝製造火藥的功用相同。

  用硝製造火藥,少量的可以放在新瓦片上焙乾,多的就要放在土鍋中焙。焙乾後,立即取出研成粉末。不能用鐵碾在石臼裡研磨硝,因為鐵石摩擦一旦產生火花,造成的災禍就不堪設想了。硝和硫按照某種火藥所要求的配方比例拌勻研磨以後,木炭末隨後才加入。硝焙乾後,時間久了又會返潮,因此大炮所用的硝藥,多數是臨時才裝上去的。

  硫黃

  硫黃和硝配合好之後,才能使火藥能夠爆炸。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不產硫黃,硝石產量雖然多也用不上。因此中原地區對於硫黃是嚴禁販運的。大炮點火,要用硝和木炭末混合搓成導火線,不要加入硫黃,不然引線導火就會失靈。硫黃很難單獨碾碎,但是如果每兩硫黃加入一錢硝一起碾磨,很快就可以碾成像塵一樣的粉末了。

  火器

  西洋炮是用熟銅鑄成的,圓得像一個銅鼓。放炮時,半里之內,人和馬都會嚇死(在平地點燃引線時裝上可以使炮身轉動的機關,轉到一個缺口才停下來。炮手點燃引線之後馬上往回跑並跳進深坑裡,這時炮聲在高處爆響,炮手才不至於受傷或喪命)。

  紅夷炮是用鑄鐵造的,身長一丈多,用來守城。炮膛裡裝有幾鬥鐵丸和火藥,射程二里,被擊中的目標會變得碎粉。大炮引發時,首先會產生很大的後坐力,炮位必須用牆頂住,牆因此而崩塌也是常見的事。

  大將軍、二將軍(是小一點的紅夷炮,在中國卻已算是個大傢伙了)、佛郎機(水戰時裝在船頭用)。

  三眼銃、百子連珠炮。

  地雷:埋藏在泥土中,用竹管套上保護引線,引爆時衝開泥土起到殺傷作用,地雷本身也同時炸裂了。這便是所謂的“橫擊”,是因為huǒ藥配方中硫黃用得較多的緣故(引線要塗上礬油,引線入口處要用盆覆蓋)。

  混江龍:用皮囊包裹,再用漆密封,然後沉入水底,岸上用一條引索控制。皮囊裡掛有火石和火鐮,一旦牽動引索,皮囊裡自然就會點火引爆。敵船如果碰到它就會被炸壞,但它畢竟是個笨重的傢伙。

  鳥銃:約有三尺長,裝火藥的鐵槍管嵌在木託上,以便於手握。錘制鳥銃時,先用一根像筷子一樣粗的鐵條當鍛模,然後將燒紅的鐵塊包在它上面打成鐵管。槍管分三段,再把介面燒紅,盡力錘打接合。接合之後,又用如同筷子一樣粗的四稜鋼錐插進槍管裡來回轉動,使槍管內壁極其圓滑,發射時才不會有阻滯。槍管近人身的一端較粗,用來裝載火藥。每支銃一次大約裝火藥一錢二分,鉛鐵彈子二錢。點火時不用引信(嶺南的鳥銃製法,也有用引信的),在槍管近人身一端通到槍膛的小孔上露出一點硝,用錘爛了的苧麻點火。左手握銃對準目標,右手扣動扳機將苧麻火逼到硝藥上,一剎那就發射出去了。鳥雀在三十步之內中彈,會被打得稀巴爛,五十步以外中彈才能儲存原形,到了一百步,火力就不及了。鳥槍的射程超過二百步,製法跟鳥銃相似,但槍管的長度和裝火藥的量都增加了一倍。

  萬人敵:用於邊遠小縣城裡守城禦敵,有的沒有炮,有的即使配有火炮也笨重難使,萬人敵便是適合近距離作戰的機動武器。硝石和硫黃配合產生的火力,能使千軍萬馬炸得血肉橫飛。它的製法是:把中空的泥團晾乾後,透過上邊留出的小孔裝滿由硝和硫黃配成的火藥,並由人靈活地增減和摻入毒火、神火等藥料,壓實並安上引信後,再用木框框住。也有在木桶裡麵糊泥並填實火藥而造成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用泥團就一定要在泥團外加上木框以防止丟擲去還沒爆炸就破裂了。敵人攻城時,點燃引信,把萬人敵拋擲到城下。這時,萬人敵不斷射出火力,而且四方八面地旋轉起來。當它向內旋時,由於有城牆擋著,不會傷害自己人;當它向外旋時,敵軍人馬會大量傷亡。這是守城的首要武器。凡能通曉火藥效能和火器製法的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武器發明還不到十年,負責守衛疆土的將士們都應密切關注其中的技巧原理呀!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