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下篇·珠玉

珠玉原文

  宋子曰:玉韫山辉,珠涵水媚,此理诚然乎哉,抑意逆之说也?大凡天地生物,光明者昏浊之反,滋润者枯涩之仇,贵在此则贱在彼矣。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岂中国辉山、媚水者,萃在人身,而天地菁华止有此数哉?

  ○珠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其云蛇蝮、龙颔、鲛皮有珠者,妄也。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三代以前,淮扬亦南国地,得珠稍近《禹贡》“淮夷珠”,或后互市之便,非必责其土产也。金采蒲里路,元采杨村直沽口,皆传记相承之妄,何尝得珠。至云忽吕古江出珠,则夷地,非中国也。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鸾,可百八十里。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户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牲杀祭海神,极其虔敬。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所在,则不敢侵犯。

  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宋朝李招讨设法以为耩,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傍,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今户两法并用之。

  凡珠在蚌,如玉在璞。初不识其贵贱,剖取而识之。自五分至一寸一分经者为大品。小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珠,其值一颗千金矣。古来“明月”、“夜光”,即此便是。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累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粱粟,常珠如豌豆。卑而碎者曰玑。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

  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一采得二万八千两。万历中,一采止得三千两,不偿所费。)

  ○宝

  凡宝石皆出井中,西番诸域最盛,中国惟出云南金齿卫与丽江两处。凡宝石自大至小,皆有石床包其外,如玉之有璞。金银必积土其上,韫结乃成,而宝则不然,从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华之气而就,故生质有光明。如玉产峻湍,珠孕水底,其义一也。

  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宝井内不容蛇虫。)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ㄌ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瞢。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其袋内石,大者如碗,中者如拳,小者如豆,总不晓其中何等色。付与琢工钅虑错解开,然后知其为何等色也。

  属红黄种类者,为猫精、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黄、喇子。猫精黄而微带红。琥珀最贵者名曰{玉}(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木难纯黄色,喇子纯红。前代何妄人,于松树注茯苓,又注琥珀,可笑也。

  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且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空青既取内质,其膜升打为空青。)至玫瑰一种如黄豆、绿豆大者,则红、碧、青、黄数色皆具。宝石有玫瑰,如珠之有玑也。星汉砂以上,犹有煮海金丹。此等皆西番产,亦间气出。滇中井所无。

  时人伪造者,唯琥珀易假。高者煮化硫黄,低者以殷红汁料煮入牛羊明角,映照红赤隐然,今亦最易辨认。(琥珀磨之有浆。)至引灯草,原惑人之说,凡物借人气能引拾轻芥也。自来《本草》陋妄,删去毋使灾木。

  ○玉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汉时西国号,后代或名别失八里,或统服赤斤蒙古,定名未详。)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后晋人高居海作《于阗国行程记》载有乌玉河,此节则妄也。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凡玉唯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时,璞中玉软如棉絮,推出位时则已硬,入尘见风则愈硬。谓世间琢磨有软玉,则又非也。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亦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此亦当世重宝也。

  此外惟西洋琐里有异玉,平时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红色。阴雨时又为青色,此可谓之玉妖,尚方有之。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无殊异。其他虽有载志,闻见则未经也。凡玉由彼地缠头回,(其俗人首一岁裹布一层,老则臃肿之甚,故名缠头回子。其国王亦谨不见发。问其故,则云见发则岁凶荒,可笑之甚。)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与肃州。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无耗折。既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也。(镔铁亦出西番哈密卫砺石中,剖之乃得。)

  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筛和灰涂琴瑟,琴有玉音,以此故也。凡镂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酥填画而后锲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晓。凡假玉以充者,如锡之于银,昭然易辨。近则捣舂上料白瓷器,细过微尘,以白敛诸汁调成为器,干燥玉色烨然,此伪最巧云。

  凡珠玉、金银,胎性相反。金银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结成。珠玉、宝石受月华,不受土寸掩盖。宝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渊,玉在峻滩,但受空明、水色盖上。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龙神守护,人不敢犯。数应入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玉初孕处,亦不可得。玉神推徙入河,然后恣取,与珠宫同神异云。

  ○附:玛瑙 水晶 琉璃

  凡玛瑙非石非玉,中国产处颇多,种类以十余计。得者多为簪{度}、钩(音扣)结之类,或为棋子,最大者为屏风及棹面。上品者产宁夏外徼羌地砂碛中,然中国即广有,商贩者亦不远涉也。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是不一类。而神木、府谷出浆水玛瑙、锦缠玛瑙,随方货鬻,此其大端云。试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伪者虽易为,然真者值原不甚贵,故不乐售其技也。

  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今南方用者多福建漳浦产(山名铜山,)北方用者多宣府黄尖山产,中土用者多河南信阳州(黑色者最美)与湖广兴国州(潘家山)产,黑色者产北不产南。其他山穴本有之而采识未到,与已经采识而官司厉禁封闭(如广信惧中官开采之类)者尚多也。凡水晶出深山穴内瀑流石罅之中,其水经晶流出,昼夜不断,流出洞门半里许,其面尚如油珠滚沸。凡水晶未离穴时如棉软,见风方坚硬。琢工得宜者,就山穴成粗坯,然后持归加功,省力十倍云。

  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于是烧瓴<商瓦>转釉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合化硝、铅写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瓶袋。(硝用煎炼上结马牙者。)各色颜料汁任从点染。凡为灯、珠皆淮北齐地人,以其地产硝之故。

  凡硝见火还空,其质本无,而黑铅为重质之物。两物假火为媒,硝欲引铅还空,铅欲留硝住世,和同一釜之中,透出光明形象。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天工》卷末,著而出之。

珠玉譯文

  宋先生說:藏蘊玉石的山總是光輝四溢,涵養珍珠的水也是明媚秀麗,這其中的道理究竟是本來如此呢,還是人們的主觀推測?凡是由天地自然化生的事物之中,總是光明與混濁相反,滋潤與枯澀對立,在這裡是稀罕的東西往往在另一個地方就很平常。廣西合浦與新疆和田,相距約兩萬裡,在這邊有珍珠稱雄,在那裡有玉石傲立,但都很快就聚集過來,在人世間受到寵愛,在朝廷上煥發出輝煌的光彩。這就使得全國各地無盡的寶藏都降低了身價而把珠玉推上寶物的首位。這難道是中原地區的山光水媚全都聚集在人身上了,而天地之間大自然的精華難道就只有珠玉這兩種嗎?

  珠

  珍珠一定是出產自蚌腹內,映照著月光而逐漸孕育成形,其中年限最為長久的,就成為了最貴重的寶物。至於蛇的腹內、龍的下頷及鯊魚的皮中有珍珠,這些說法都是虛妄而不可信的。中國的珍珠必定出產在廣東海康(雷州)和廣西合浦(廉州)這兩個“珠池”裡。在夏、商、週三代以前,淮安、揚州一帶也屬於南方諸侯國的地域,得到的珠子比較接近《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珠,或許只是從互市上交易得來的,卻不一定是當地所出產。宋代金人採自東北黑龍江克東縣烏裕爾河一帶,元代採自河北武清(楊村)到天津大沽口一帶的種種說法,都只是誤傳,這些地方什麼時候採得過珍珠呢?至於說忽呂古江產珠,那則是少數民族地區,而不是中原地區了。

  從蚌中孕育出珍珠,這是從無到有。其他形體小的水生動物,多因天敵太多而被吞噬掉了,所以壽命都不長。蚌卻因為有其堅硬的外殼包裹著,天敵沒有空子可以鑽,即便蚌被吞嚥到肚子裡,也是囫圇吞棗而不容易被消化掉,所以蚌的壽命很長,能夠生成無價之寶。蚌孕育珍珠是在很深的水底下,每逢圓月當空時,就張開貝殼接受月光照耀,吸取月光的精華,化為珍珠的形魄。尤其是中秋月明之夜,老蚌就會格外高興。如果通宵無雲,它就隨著月亮的東昇西沉而不斷轉動它的身體以獲取月光的照耀。也有些海濱不產珍珠,是因為當地潮汐漲落波湧得過於厲害,蚌沒有藏身和靜養之地的緣故。

  廣西合浦(廉州)的珠池從烏泥池、獨攬沙池到青鶯池,大約有一百八十里遠。廣東海康的珠池從樂島到石城界(合浦與廉江邊界),約有一百五十里。這些地方的水上居民採集珍珠,每年必定是在三月間,到時候還宰殺牲畜來祭祀海神,顯得非常虔誠恭敬。他們能生吃海腥,在水中也能看透水色,知道蛟龍藏身的地方,於是不敢前去侵犯。

  採珠船比其他的船要寬和圓一些,船上裝載有許多草墊子。每當經過有旋渦的海面時,就把草墊子拋下去,這樣船就能安全地駛過。採珠人在船上先用一條長繩綁住腰部,然後帶著籃子潛入水裡。潛水前還要用一種錫做的彎環空管將口鼻罩住,並將罩子的軟皮帶包纏在耳項之間,以便於呼吸。有的最深能潛到水下四五百尺,將蚌撿回到籃裡。呼吸困難時就搖繩子,船上的人便趕快把他拉上來,命薄的人也有的會葬身魚腹。潛水的人在出水之後,要立即用煮熱了的毛皮織物蓋上,太遲了的話人就會被凍死。

  宋朝有一位姓李的招討官還發明瞭一種採珠網兜,他想辦法做了一種齒耙形狀的鐵器,底部橫放木棍用以封住網口,兩角墜上石頭(作為沉子)沉底,四周圍上如同布袋子的麻繩網兜,將牽繩綁縛在船的兩側,藉著風力張開風帆,繼而兜取珠貝。這種採珠的辦法還有漂失和沉沒的危險。現在,水上採珠的居民上述兩種方法同時採用。

  珍珠生長在蚌的腹內,就如同玉生在璞中一樣。開始的時候還分不出貴賤,等到剖取之後才能分開。周長從五分到一寸五分的就算是大珠。其中有一種大珠,不是很圓,像個倒放的鍋一樣,一邊光彩略微像鍍了金似的,名叫璫珠,每一顆都價值千金。這便是過去人們所傳說的“明月珠”和“夜光珠”。白天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屋簷下能看見它有一線光芒閃爍不定,“夜光”不過是它的美號罷了,並不是真有能在夜間發光的珍珠。其次便是走珠,放在平底的盤子裡,它會滾動不停,價值與璫珠差不多(死人口中含上一顆,屍體就不會腐爛,所以帝王之家不惜出重金購買)。再次的就是滑珠,色澤光亮,但形狀不是很圓。再次的是螺蚵珠、官雨珠、稅珠、蔥符珠等。粒小的珠像小米粒兒,普通的珠像豌豆兒。低劣而破碎的珠叫做璣。從夜光珠到碎璣,就好比同樣的人卻分成從王公到奴隸幾個不同等級一樣。

  珍珠的自然產量是有限度的,採得太頻繁,珠的產量就會跟不上。如果幾十年不採,那麼蚌可以安身繁殖後代,孕珠也就多了。所謂“珠去而復還”,這其實是取決於珍珠固有的消長規律,並不是真有什麼“清官”感召之類的神蹟(明代弘治年間,有一年採得二萬八千兩;萬曆年間,有一年僅僅只採得三千兩,還抵不上採珠的花費)。

  寶

  寶石都產自礦井中,其產地以我國西部地區新疆一帶為最多。中原地區就只有雲南金齒衛(瀾滄江到保山一帶)和麗江兩個地方出產寶石。寶石不論大小,外面都有石床包裹,就像玉被璞石包住一樣。金銀都是在土層底下經過恆久的變化而形成的。但寶石卻不是這樣,它是從井底直接面對天空,吸取日月的精華而形成的,因此能夠閃爍光彩。這跟玉產自湍流之中,珠孕育在深淵水底的道理是相同的。

  出產寶石的礦井,即便很深,其中也是沒有水的,這是大自然的刻意安排。但井中有寶氣就像霧一樣地瀰漫著,這種寶氣人呼吸的時間久了多數都會致命。因此,採集寶石的人通常是十多個人一起合夥,下井的人分得一半寶石,井上的人分得另一半寶石。下井的人用長繩綁住腰,腰間繫兩個叉口袋,到井底有寶石的地方,隨手將寶石趕快裝入袋內(寶石井裡一般不藏有蛇蟲)。腰間繫一個大鈴鐺,一旦寶氣逼得人承受不住的時候,就急忙搖晃鈴鐺,井上的人就立即拉粗繩把他提上來。這時,人即便沒有生命危險,但也已經昏迷不醒了。只能往他嘴裡灌一些白開水用來解救,三天內都不能吃東西,然後再慢慢加以調理康復。口袋裡的寶石,有的大得像碗,中等的像拳頭,小的像豆子,但從表面上看不出裡面是什麼樣子。交給琢工銼開後,才知道是什麼寶石。

  屬於紅色和黃色的寶石有:貓精、靺羯芽、星漢砂、琥珀、木難、酒黃、喇子等。貓精石是黃色而稍帶些紅色。最貴的琥珀叫瑿(音依,價值是黃金的五倍),紅中而微帶黑色。但在白天看起來卻是黑色的,在燈光下看起來卻很紅。木難純屬黃色,喇子純屬紅色。從前不知哪個隨口妄言的人在“松樹”條目下加註茯苓,又註釋為琥珀,真是淺薄可笑!

  屬於藍色和綠色的寶石有:瑟瑟珠、祖母綠、鴉鶻石、空青(空青在內層,曾青在外層)等。至於玫瑰寶石,則像黃豆或綠豆大小,紅色、綠色、藍色、黃色,各色俱全。寶石中有玫瑰,就像珠中有璣一樣。比星漢砂高一級的,還有一種名為煮海金丹的。這些寶石都出產自我國的西部地區,偶然也有隨著寶氣而出現的,雲南中部的礦井中並不出產這類寶石。

  現在的人們偽造寶石,只有琥珀最容易造假。高明的造假者用硫黃熬煮,手段低劣的用黑紅色的染料煮熬牛角、羊角膠,映照之下隱約可見紅光,但現在看來也最容易辨認(琥珀研磨後有漿)。至於說琥珀能夠吸引小草,那是騙人的說法,物體只有藉助人的氣息才能吸引輕微的東西。從《神農本草經》開始就有不少荒誕錯漏之處傳世,這些都應當刪去,省得浪費雕版刻印書的木料。

  玉

  販運到中原內地的玉,貴重的都出在於闐漢代時西域的一個地名,後代叫別失八里,或屬於赤斤蒙古,具體名稱未詳的蔥嶺。所謂藍田,是出玉的蔥嶺的另一地名,而後世誤以為是西安附近的藍田。蔥嶺的河水發源於阿耨山,流到蔥嶺後分為兩條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後晉人高居誨作《于闐行程記》載有烏玉河,這段記載是錯誤的。

  含玉的石不藏於深土,而是在靠近山間河源處的急流河水中激映而生。但採玉的人並不去原產地採,因為河水流急而無從下手。待夏天漲水時,含玉之石隨湍流衝至一百里或二三百里處,再在河中採玉。玉是感受月之精光而生,所以當地人沿河取石多是在秋天明月之夜,守在河處觀察。含玉之石堆聚的地方,就顯得那裡的月光倍加明亮。含玉的璞石隨河水而流,免不了要夾雜些淺灘上的亂石,只有採出來經過辨認而後才知何者為玉、何者為石。

  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裡地區有個地方叫望野,附近河水多聚玉。當地的風俗是由婦女赤身下水取玉,據說是由於受婦女的陰氣相召,玉就會停而不流,易於撈取。這或可說明當地人不明事理,當地並不貴重此物,如果沿河再過數百里,路途遠,賣不出去,便棄而不用。

  玉只有白、綠兩種顏色,綠玉在中原地區叫菜玉。所謂赤玉、黃玉之說,都指奇石、琅玕(似玉的美石)之類,雖然價錢不下於玉,但終究不是玉。含玉之石產于山石流水之中,未剖出時璞中之玉軟如綿絮,剖露出來後就已變硬,遇到風塵則變得更硬。世間有所謂琢磨軟玉的,這又錯了。玉藏於璞中,其外層叫玉皮,取來作硯和託座,值不了多少錢。璞中之玉有縱橫一尺多而無瑕疵的,古時帝王用以作印璽。所謂價值連城之璧,亦不易得。縱橫五六寸而無瑕的玉,用來加工成酒器,這在當時已經是重寶了。

  此外,只有西洋瑣裡產有異玉,平時白色,晴天在陽光下顯出紅色,陰雨時又成青色,這可謂之玉妖,宮廷內才有這種玉。朝鮮西北的太尉山有一種千年璞,中間藏有羊脂玉,與蔥嶺所出的美玉沒有什麼不同。其餘各種玉雖書中有記載,但筆者未曾見聞。玉由蔥嶺的纏頭的回族人其風俗是男人經年在頭部裹一層布,故名纏頭回人。其上層統治者也是不將頭髮露在外面,問其原因,則據說一露頭髮就會年成不好,這種習俗很好笑或者是沿河乘船,或者是騎駱駝,經莊浪衛運入嘉峪關,而到甘肅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內地販玉的人來到這裡從互市而得到玉後,再向東運,一直會集到北京卸貨。玉工辨別玉石等級而定價後開始琢磨。良玉雖集中於北京,但琢玉的工巧則首推蘇州。

  開始剖玉時,用鐵做個圓形轉盤,將水與沙放入盆內,用腳踏動圓盤旋轉,再添沙剖玉,一點點把玉劃斷。剖玉所用的沙,在內地出自順天府玉田(今河北玉田)和真定府邢臺(今河北邢臺)兩地,此沙不是產於河中,而是從泉中流出的細如麵粉的細沙,用以磨玉永不耗損。玉石剖開後,再用一種利器鑌鐵刀施以精巧工藝製成玉器。鑌鐵也出於新疆哈密的類似磨刀石的岩石中,剖開就能煉取。

  琢磨玉器時剩下的碎玉,可取來作鈿花。碎不堪用的則碾成粉,過篩後與灰混合來塗琴瑟,由此使琴有玉器的音色。雕刻玉器時,在細微的地方難以下錐刀,就以蟾蜍汁填畫在玉上,再以刀刻。這種一物剋一物的道理還難弄清。用砆碔冒充假玉,有如以錫充銀,很容易辨別。最近有將上料白瓷器搗得極碎,再用白蘞等汁液粘調成器物,乾燥後有發光的玉色,這種作偽方法最為巧妙。

  珠玉與金銀的生成方式相反。金銀受日精,必定埋在深土內形成;而珠玉、寶石則受月華,不要一點泥土掩蓋。寶石在井中直透青空,珠在深水裡,而玉在險峻湍急的河灘,但都受著明亮的天空或河水覆蓋。珠有螺城,螺母在裡面,由龍神守護,人不敢犯。那些註定應用於世間的珠,由螺母推出供人取用。在原來孕玉的地方,也無法令人接近。只有由玉神將其推遷到河裡,才能任人採取,與珠宮同屬神異。

  附:瑪瑙、水晶、琉璃

  瑪瑙:既不是石,也不是玉,中國出產的地方很多,有十幾個種類。所得到的瑪瑙,多用作髮髻上別的簪子和衣釦之類,或者作棋子,最大的作屏風及桌面。上等瑪瑙產於寧夏塞外羌族地區的沙漠中,但內地也到處都有,商販不必去那樣遠販運。現在在北京所賣的,多產于山西大同、河南蔚縣九空山及河北宣化的四角山,有夾胎瑪瑙、截子瑪瑙、錦江瑪瑙,種類不一。而陝西神木與府谷所產的是漿水瑪瑙、纏絲瑪瑙,就地賣出,這是大致情況。辨試的方法是用木頭在瑪瑙上摩擦,不發熱的是真品。偽品雖容易做,但真品價錢原來就不怎麼高,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多費手腳了。

  水晶:中國產的水晶要比瑪瑙少些,現在南方所用的多產於福建漳浦當地的山叫銅山,北方所用的多產於河北宣化的黃尖山,中原用的多產於河南信陽黑色的最美與湖北興國(今陽新)潘家山。黑色的水晶產於北方,不產於南方。其餘地方山穴中本來就有,而沒被發現與採取;或已經發現並採取,而受到官方嚴禁並封閉。例如江西廣信(今上饒)地區懼害宮裡派的宦官盤削而停採等等。這種情況不在少數。水晶產於深山洞穴內的瀑流、石縫之中,瀑布晝夜不停地流過水晶,流出洞口半里左右,水面上還像油珠那樣翻花。水晶未離洞穴時是綿軟的,風吹後才堅硬。琢工為了方便,在山穴就地製成粗坯,再帶回去加工,可省力十倍。

  琉璃石與中國水晶、占城的火齊同類,都光亮透明,但不產於中國內地,而產於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這種石五色俱全,國內的人都喜歡,遂竭盡工巧來仿製。於是燒成磚瓦,掛上琉璃石釉料成為黃、綠顏色的,叫做琉璃瓦。將琉璃石與羊角煎化,便製成玻璃碗,用以盛油或作燈罩。將羊角、硝石、鉛與用銅線穿起來的火齊珠合在一起煉化,可製成玻璃燈。用上述材料燒煉後還可捏製成薄片,作成玻璃瓶。所用硝石用煎煉時結在上面的馬牙硝。可用各種顏料汁任意將材料染成顏色。製造玻璃燈和玻璃珠的,都是淮北人和山東人,因為這些地方出產硝石。

  硝石灼燒後便分解而消失,其原來成分便不再存在,而黑鉛是重質之物。兩種物質透過火的媒介而發生變化,硝吸引鉛而自身消失,鉛與硝結合以保留其存在,它們與琉璃石、羊角等在同一釜中燒煉而得出透明發光的玻璃。此乃自然界隱約的變化機制在該簡單過程中之再現。結束《天工開物》之際,特記於此。

  附:瑪瑙水晶琉璃

  瑪瑙既不是石頭也不算是玉器,中國出產瑪瑙的地方很多,大約有十幾個種類。人們多用瑪瑙來製作簪子和衣釦等,或者用來製作棋子,最大的瑪瑙還可以用來製作屏風和桌面。質量好的出產在寧夏邊境的羌族地區的沙漠之中,但如果內地有很多,商販也就用不著跑那麼遠去買賣了。現在北京所買賣的瑪瑙,大多是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九空山及宣化四角山出產的,其中有夾胎瑪瑙、截子瑪瑙、錦紅瑪瑙等幾個品質。而陝西神木和府谷所出產的是漿水瑪瑙、錦纏瑪瑙,僅僅作為土產就地買賣,關於瑪瑙的情形大致就是這樣。辨別瑪瑙的方法是將它放在木頭上摩擦,如果不發熱的是真貨。假的瑪瑙雖然很容易做,但因為真正的瑪瑙價錢原來就不算貴,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去多費手腳了。

  中國出產的水晶相對瑪瑙而言則少些。現在南方使用的大多數是福建漳浦的銅山(山名)出產的,北方使用的大多數是河北宣化黃尖山出產的,中部地區使用的大多是河南信陽(其中尤其以黑色的為最美)、湖廣興國州(潘家山)出產的。黑色的水晶只出產於北方而不產於南方。其他地方的山洞中本來也有水晶,但是可能未被發現,或者已經被發現後又被官方封禁(如江西省廣信府害怕宦官開採之類)的都有很多。水晶產於深山洞穴內有瀑布的石縫之中,瀑布晝夜不停地流過水晶,流出洞門半里多,水面還像煮滾的油珠一樣。水晶在沒有離開洞穴之前,像棉花一樣軟,見到風后才變得堅硬。有些琢工為了貪圖方便省事,就順便在山洞裡先製成粗坯子,然後帶回去再加工,據說可以省力十倍。

  琉璃石,與中國水晶、越南火齊類別相同,同樣都是透明清澈的,但是它不產於我國中原地區,而是產在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這類石頭五種顏色都很齊全,漢族人民很喜愛它,便竭盡人的技巧來進行仿造。於是有的將磚瓦加上釉料來燒成黃綠色,叫做琉璃瓦;也有的把羊角煎化,做成油罐和燭罩,叫做琉璃碗;還有的把硝與鉛化合做成珠子,並用銅線穿起來做成琉璃燈;有的用上述原料燒煉之後將其捏成薄片,製成琉璃瓶和琉璃袋(所用的硝石取自粗硝煎煉時結在上面的馬牙硝)。這種種顏色,都可以用顏料汁任意塗染。琉璃燈與琉璃珠,都是淮河以北的山東人制作的,因為當地出產硝石。

  硝遇到火就化氣升騰到空中而消失了,而墨鉛則是較重的物體。兩物以火為媒介,硝要引鉛到空中,鉛要拉硝留在地面,這兩種東西放在一個容器中會化合,就能透出光明的形象。這是天地自然規律在地面上的體現。已到《天工開物》全書的結尾,因此我在這裡把它寫出來。

補充糾錯
下一章: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