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說:古代的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而不失散,靠的就是白紙黑字的文獻記載,這種功績是無與倫比的。火是紅色的,其中卻醞釀著最黑的墨煙;水銀是白色的,而最紅的銀硃卻由它變化而來。大自然的熔爐錘鍊變化萬千,真是不可思議啊!從遙遠的時代五色就已經出現,有了硃紅色和墨色這兩種主要顏色就能使得重大的號令得到彰揚;萬卷圖書,閱讀時用硃紅色的筆在黑色的字加以圈點從而使好文章煥發了異彩。文房自有筆、墨、紙、硯四寶,在這裡即便是珠玉又能派上什麼用場呢?至於畫家描摹萬物,有的人使用原色,有的人使用調配出來的顏色,這樣一來,各種各樣的顏色也就齊備了。顏料的調製,要依靠水火的作用,而表現在水、火、木、金、土這五種事物(五行)的相互磨合變化之中,若不是世間最為玄妙的大自然,誰能做到這一切呢?
朱
硃砂、水銀和銀硃本來都是同一類東西,名稱不同只是由於其中精與粗、老與嫩等的差別所造成的。上等的硃砂,產於湖南西部的辰水、錦江流域以及四川西部地區,硃砂裡面雖然包含著水銀,但不用來煉取水銀,這是因為光明砂、箭鏃砂、鏡面砂等幾種硃砂比水銀還要貴上三倍,因此要選出來銷售。如果把它們煉成水銀,反而會降低它們的價值。只有粗糙的和低等的硃砂,才用來提煉水銀,又由水銀再煉成銀硃。
上檔次的硃砂礦,要挖土十多丈深才能找到。發現礦苗時,只看見一堆白石,這叫做硃砂床。靠近床的硃砂,有的像雞蛋那樣大塊。那些次等硃砂一般是不用來配藥的,而只是研磨成粉供繪畫或煉水銀用。這種次等硃砂礦不一定會有白石礦苗,挖到幾丈深就可以得到,它的礦床外面還摻雜有青黃色的石塊或沙土,由於土中蘊藏著硃砂,因此石塊或沙土大多自行裂開。這種次等硃砂以貴州東部的思南、印江、銅仁等地最為常見,而陝西商縣、甘肅天水縣一帶也十分常見。
次等硃砂,如果整條礦坑都是質地較嫩而顏色泛白的,就不用來研磨做硃砂,而全部用來煉取水銀。如果砂質雖然很嫩但其中有紅光閃爍的,就用大鐵槽碾成塵粉,然後放入缸內,用清水浸泡三天三夜,然後搖盪它把上浮的砂石倒入別的缸裡,這是二朱,把下沉的取出來曬乾成頭朱。
升煉水銀,要用嫩白次等硃砂或缸中傾出的浮面二朱,加水搓成粗條,盤起來放進鍋裡。每鍋共裝三十斤,下面燒火用的炭也要三十斤。鍋上面還要倒扣另一隻鍋,鍋頂留一個小孔,兩鍋的銜接處要用鹽泥加固密封。鍋頂上的小孔和一支彎曲的鐵管相連線,鐵管通身要用麻繩纏繞緊密,並塗上鹽泥加固,使每個介面處不能有絲毫漏氣。曲管的另一端則通到裝有兩瓶水的罐子中,使熔鍊鍋中的氣體只能到達罐裡的水為止。在鍋底下起火加熱,約共煅燒十個鐘頭後,硃砂就會全部化為水銀佈滿整個鍋壁。冷卻一天之後,再取出掃下。這裡面的道理最難以捉摸,自然界的變化真是奧妙無窮(《神農本草經》註釋中說什麼煉水銀時要“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等等,那是胡亂注的)!
把水銀再煉成硃砂,因此就叫做銀硃。提煉時用一個開口的泥罐子或者用上下兩隻鍋。每斤水銀加入石亭脂(天然硫黃)兩斤一起研磨,要磨到看不見水銀的亮斑為止,並炒成青黑色,裝進罐子裡。罐子口要用鐵盞蓋好,盞上壓一根鐵尺,並用鐵線兜底把罐子和鐵盞綁緊,然後用鹽泥封口,再用三根鐵棒插在地上用以承託泥罐。燒火加熱時需要約燃完三炷香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用廢毛筆蘸水擦擦鐵盞面,那麼水銀便會變成銀硃粉凝結在罐子壁上,貼近罐口的銀硃色澤更加鮮豔。冷卻之後揭開鐵盞封口,把銀硃刮掃下來。剩下的石亭脂沉到罐底,還可以取出來再用。每一斤水銀,可煉得上等硃砂十四兩、次等硃砂三兩半,其中多出的重量是憑藉石亭脂的硫質而產生的。
用這種方法升煉成的硃砂跟天然硃砂研成的硃砂功用差不多。皇家貴族繪畫,用的是辰州、錦州等地出產的丹砂直接研磨而成的粉,而不用升煉成的銀硃粉。書房用的硃砂通常膠合成條塊狀,在石硯上磨就能顯出原來的鮮紅色。但如果在錫硯上磨,就會立即變成灰黑色。當漆工用硃砂調製紅油彩來粉飾器具時,和桐油調在一起就會色彩鮮明,和天然漆調在一起就會色彩灰暗。
水銀和硃砂再沒有別的出處了。關於水銀海和水銀草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只有盲目輕信的人才會相信。水銀在升煉為硃砂之後,再不能還原為水銀了,因為大自然創造化育萬物的工巧到此施展完了。
墨
墨是由煙(炭黑)和膠二者結合而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豬油等燒成的煙做墨的,約佔十分之一;用松煙做墨的,約佔十分之九。製造貴重的墨,本朝(明朝)最推崇安徽的徽州人。他們有時由於油料運輸困難,於是派人到湖北的江陵、襄陽和湖南的辰溪、沅陵等地租屋居住,購買當地便宜的桐油就地點菸,燃成的菸灰帶回去用來制墨。有一種墨,寫在紙上後在陽光斜照下可泛紅光,那是用紫草汁浸染燈芯之後,用點油燈所得的煙做成的。
燃油取煙,每斤油可獲得上等煙一兩多。手腳伶俐的,一個人可照管專門用於收集煙的燈盞二百多副。如果刮取菸灰不及時,煙就會過火而質量下降,造成油料和時間的大浪費。其餘的一般用墨,都是用松煙製成的,先使松樹中的松脂流掉,然後砍伐。松脂哪怕有一點點沒流乾淨,用這種松煙做成的墨就總會有渣滓,不好書寫。流掉松脂的方法是,在松樹幹接近根部的地方鑿一個小孔,然後點燈緩緩燃燒,這樣整棵樹上的松脂就會朝著這個溫暖的小孔傾流出來。
燒松木取煙,先把松木砍成一定的尺寸,並在地上用竹篾搭建一個圓拱篷,就像小船上的遮雨篷那樣,逐節連線成長達十多丈,它的內外和介面都要用紙和草蓆糊緊密封。每隔幾節,留出一個出煙小孔,竹篷和地接觸的地方要蓋上泥土,篷內砌磚要預先設計一個通煙火路。讓松木在裡面一連燒上好幾天,冷歇後人們便可進去刮取了。燒松煙時,放火通煙的操作順序是從篷頭彌散到篷尾。從那靠尾一二節中取的煙叫做清煙,是製作優質墨的原料。從中節取的煙叫做混煙,用做普通墨料。從近頭一二節中取的煙叫做煙子,只能賣給印書的店家,仍要磨細後才能用。其他的就留給漆工、粉刷工作為黑色顏料使用了。
造墨用的松煙,放在水中長時間浸泡的話,其中那些精細而純粹的會浮在上面,粗糙而稠厚的就會沉在下面。在和膠調在一起固結之後,用錘敲它,根據敲出的多少來區別墨的堅脆。至於在松煙或油煙中刻上金字或加入麝香之類的珍貴原料,多少則可由人自行決定。其他有關墨的知識,《墨經》《墨譜》等書中都有所記述,想要知道更多知識的人,可以自己去仔細閱讀,這裡只不過是簡單地概述一下制墨的原料和方法罷了。
附
胡粉(最白色,詳見《五金》卷)。
黃丹(紅黃色,詳見《五金》卷)。
靛花(純藍色,詳見《彰施》卷)。
紫粉(粉紅色,貴重的用胡粉、銀硃相互對和,粗糙的則用染布坊裡的紅花滓汁製成)。
大青(深藍色,詳見《珠玉》卷)。
銅綠(深綠色,具體制法是:將黃銅打成板片,在上面塗上醋,包裹起來放在米糠裡,多少利用其中的溫暖火氣,每天從銅板面上刮取)。
石綠(詳見《珠玉》卷)。
代赭石(殷紅色,各地山中都有,以山西代縣一帶出產的質量為最好)。
石黃(中心黃色,表層紫色的一種石頭,內層是黃色的,又叫做“石中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