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四卷·斥戰

斥戰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一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行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为其诱兵也。击羌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峡中,无羌。夜半兵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

斥戰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的法則,是以偵察敵情為先務。平坦開闊地域使用騎兵偵察、險要狹隘地域使用步兵偵察。每五個偵察人員編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遠離大軍而對前後左右方向實施連續偵察。如果發現敵人,就由遠及近地轉遞訊息,報告給部隊主將,然後再下令部隊預先做好應敵準備。誠如兵法所說:“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夠取得勝利。”西漢宣帝時期,先零羌(脅迫罕、幵)等部發動叛亂,進犯邊塞,攻打城鎮,殺害官吏。此時的後將軍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了,宣帝認為他年紀老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問他,誰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亂時,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能超過我的人啦。”宣帝所遣使者又問:“將軍估計一下羌兵現在的情況怎樣,我們應當派多少兵去?”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親眼一見。戰爭的態勢是難以在遠離前線的地方估計的,我願意立即飛馳趕到金城前線,據實地以繪製軍事地圖,依敵情而擬定攻討方略,一併上報陛下。然而,先零羌是個小部族,它違背天意而發動叛亂,其滅亡之日不會太久。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務交給我,請不要為此事而擔憂。”宣帝聽後笑著說:“好!”趙充國到了金城,等到集結了萬名騎兵以後,便打算渡過黃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擊,因此就於夜間派遣三校部隊悄悄首先渡過黃河,渡河之後立即安營佈陣。等到天明時候,漢軍依次全部渡過了黃河。他們發現有幾百羌族騎兵出入於漢軍附近。趙充國對將士說:“我們的人馬剛到,因疲乏不能出擊驅趕羌兵。這些羌兵都是一下難以戰勝的驍勇騎兵,且又怕他們是引人上鉤的誘兵。打擊敵人是以全殲有生力量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貪圖的。”於是,他下令漢軍不得隨意出擊。其後,趙充國派遣騎兵到四望狹進行偵察,沒有發現敵兵,於是乘夜率軍進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揮官,說:“現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會用兵的。假使他們派出數千兵扼守四望狹,我們的部隊還怎麼能進得來呢!”趙充國用兵打仗的特點是,往往把派員到遠處偵察敵情作為重要任務,行軍時必定做好戰鬥準備,駐紮時必定構築堅固營壘。尤其可貴的是,他能做到慎重戰事,愛護士卒,先搞好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因此,他能順利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