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四卷·地戰

地戰原文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地戰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全軍必須佔據有利地形條件,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抗擊兵力眾多的敵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隊戰勝力量強大的敵人。人們通常所說的,知道了敵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隊能夠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勝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話也就是說,既知道了敵方情況,又知道了己方情況,但不知道藉助於有利地形條件,那麼,也就不能取得全勝的戰果。誠如兵法所說:“天候氣象雖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條件有利。”東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軍進討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叢集臣研究抵抗晉軍之策,徵虜將軍公孫五樓獻計說:“晉軍強勁果斷,利於速戰速決,他們初來鋒銳氣盛,不可以立即迎擊它。應當據守大峴山險,阻截晉軍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曠日持久的戰法,來消磨晉軍的銳氣。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拔精銳騎兵二千人,沿著海邊南下,切斷晉軍的運糧道路;再派左將軍段暉率領大軍,順大峴山東進,從而對晉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這是上策。命令各地將吏憑險固守,計點軍資倉儲而留足所需物資之外,其餘的一律焚燬,剷除田間禾苗,使敵人來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東西,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等待敵人可能出現的破綻,這是中策。放縱敵人越過大峴山,我們再出城迎戰,這是下策。”慕容超聽後說:“我們京都地區繁榮昌盛,人口眾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們遷入城內固守;青苗已佈滿田野,也不可能全都剷除,假如說採用此種鏟苗守城的辦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話,我也不能同意這樣幹。我們現在是據有五州地盤的強國,山河環繞而地形險固,戰車萬輛,戰馬萬群,即便讓敵人越過大峴山而進到平原地區,再從容不迫地用精銳部隊襲擊它,敵人則必為我們所擒獲。”尚書令慕容鎮則建議說:“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須是在平原地區每十里處駐紮一支部隊,構築好工事,以便利於使用騎兵為條件,因此,我們應當越出大峴山去迎戰敵人,而一旦迎戰不勝,還可以退守大峴山。不應當放縱敵人進入大峴山以裡,而給自己造成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面。從前成安君陳餘不堅守井陘之險關,終於被韓信所打敗;諸葛瞻放棄馬閣山險不守,最後為鄧艾所擒殺。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扼守大峴山以阻截敵人,是諸種對策中最好的對策。”慕容超聽後還是不予採納,只是命令駐莒、梁父二地的部隊,整修護城牆,選練兵馬,養精蓄銳以等待晉軍的到來。這年夏天,晉軍已進至東莞,慕容超派遣左將軍段暉等率領步騎兵五萬人,進據臨朐。不久,晉軍順利越過大峴山。慕容超這時才害怕起來,於是急忙率兵四萬奔赴臨朐與段暉等合兵一處。晉軍來攻,燕軍一戰大敗,慕容超逃回京都廣固。數日後,廣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淪陷。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