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ū tóu | 注音 | ㄨ ㄊㄡˊ |
首字母 | wt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烏頭花、烏頭草、白頭烏頭、黑頭烏頭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烏鳥的頭。 2.長著黑髮的頭。借指年少。 3.堇草或附子的別名。根莖塊狀,有毒,可作鎮痛藥。 4.古時指牛馬等動物的後足外節。 5.芡實的俗稱,亦叫雞頭。 |
烏頭(Aconitum carmichaep Debx.)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溼神經痛。側根(子根)入藥,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溼的作用。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溼痛、腳氣等症。
烏頭主產四川、陝西。雲南、貴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肅等省有栽培。
烏頭株高60-150厘米。側根常數個,側生於主根四周。栽培品種的側根(即稱附子)通常1-2個,倒卵圓形至倒卵形。莖直立。葉互生。總狀花序,花大,藍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