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à dōng yà gòng róng quān | 注音 | ㄉㄚˋ ㄉㄨㄙ ㄧㄚˋ ㄍㄨㄥˋ ㄖㄨㄙˊ ㄑㄨㄢ |
首字母 | ddygrq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大東亞繁榮圈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日本軍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企圖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的勢力區域。包括中國、朝鮮、印度支那、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當時稱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以日本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勢力。經過全世界人民和亞洲人民的共同奮鬥,這一陰謀被粉碎。 |
大東亞共榮圈,為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擴張版圖所提出的“將東亞從西方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建立類似邦聯制的戰略構想與政治主張。
大東亞共榮圈(日語假名: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羅馬音:Daitōa kyōeiken 英文: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是指為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
起由於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欲樹立“日滿華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提出此基本政策構想的為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的“近衛宣告”。試圖以“大東亞共榮圈”為整體,以日本、東亞與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作為建設目標為意義的政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