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攻打齊國,奪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兩地儲存下來。齊將田單就以即墨為據點大敗燕軍,殺死燕將騎劫。
當初,有位燕將攻佔了聊城,可是卻被人在燕王那裡進了讒言,這位燕將害怕會被處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國。齊將田單為收復聊城,打了一年多,將士死傷累累,可聊城仍然巋然不動。
齊國謀臣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桿上,射到城內,信中這樣對燕將講:“我聽說,智者不去做違背時勢、有損利益的事,勇士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毀掉榮譽的事,忠臣總是處處為君王著想而後才想到自己。現在將軍竟因一時的激憤,而不顧燕王失去一位大臣,這不是忠臣所為;城破身死,威名不會在齊國傳播,這不是勇士的舉動;戰功廢棄,英名埋沒,後人不會稱道,這不是聰明人的舉動。因此,明智的人不會躊躇不決,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如今生死榮辱、尊卑貴賤,都取決於一時的當機立斷,希望將軍能夠三思而行,不要與普通人一般見識。
而且楚國進攻南陽、魏國進逼平陸,齊國壓根就沒有分兵拒擊的意思,認為失去南陽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齊,魏國再不敢出兵平陸;秦齊連橫之勢已定,楚國此刻岌岌可危。何況即便棄南陽、失平陸,只要能保全聊城之地,齊國也會一意孤行,在所不惜。如今楚、魏先後退兵,可燕國的援軍仍然毫無訊息,齊國既沒有了外患,就會與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終定出成敗。一年之後,我恐怕就見不到將軍之面了。
總之,攻取聊城是秦國既定不變的方略,你切莫舉棋不定。將軍知道嗎?目下燕國內亂,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將慄腹率領百萬軍隊進攻趙國,卻屢戰屢敗,燕國本是萬乘強國,卻被趙國圍困。土地被掠奪,國君遭困厄,為天下諸侯恥笑。現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禍連連,國難深重,民心渙散。燕王正處在心驚膽戰、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你卻能指揮早已疲憊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個齊國的兵馬,已歷一年,聊城現今仍安如磬石,將軍確如墨翟一般善於攻守;士兵們飢餓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終沒有背棄你的想法,你確如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就憑這兩條,將軍足可成名於天下!
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罷兵休鬥,保全車仗甲胃,回國向燕王覆命,他一定會很高興。燕國的官吏子民見到你,會如同見到父母一般敬愛熱情,新朋故交會抓著你的胳膊讚揚將軍的赫赫戰功,這樣將軍就會名揚天下。然後,將軍上可輔佐國君,統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養說客;矯正國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夠建立更大的功名。如果將軍不願回去,是否能考慮一下拋棄世俗的成見,隱居於齊呢?我會讓齊王賜你封地,與秦國的魏冉、商鞅般富有,代代相襲,與齊並存,這是另一條出路。這兩者,一是揚名當世;一是富貴安逸,希望你慎重考慮,選擇其中一種。
我還聽說過於看重小節,難以建樹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難以成就威名。從前管仲彎弓射中桓公的帶鉤,這是篡逆作亂;不能為公子糾死義,這是貪生惜命;身陷囚籠,這是奇恥大辱。有了這三種行徑,雖鄉民野老也不會與之交往,君主也不會以之為臣。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賤的勞作辱沒一生。可是他卻在身兼三種惡行的情況下,執掌齊國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使桓公得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滿天下,光耀鄰邦。
曹沫是魯國的將軍,三戰三敗,失地千里。如果他發誓永遠不離開疆場,不顧後果一意孤行,他一定會戰死沙場,那就不過是一個喪師身歿的敗將而已。這樣一來,就不能稱為勇士;功名淹沒,不能算是聰明。可是,他能隱忍三次敗北的恥辱,與莊公重新謀劃。齊桓公威服天下之後,召集諸侯會盟,曹沫就憑著一柄寶劍,在祭壇之上劫持桓公,從容不迫,義正辭嚴,一朝收回失地,天下為之震動。他的威名更遠播吳楚而名重後世。以上說的管仲、曹沫兩個人,並不是不能遵行小節,為小恥而死,只是他們認為功名未立,壯志未酬,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才決定拋棄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時恥辱,建立萬世功業。他們的功業可與三王爭高低,聲名可與天地共短長,願將軍三思而後行!”
燕將深為折服,答覆魯仲連說:“謹遵先生之命。”於是,揹著兵器撤軍回國。因此說,解除齊兵對聊城的圍困,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禍,全是魯仲連的功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