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趙一·張孟談既固趙宗

張孟談既固趙宗原文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張孟談既固趙宗譯文

  張孟談鞏固了趙國的地位以後,擴大邊境,發揚五霸的精粹,向趙襄子稱讚趙筒子的遺訓說:“從前,筒子統治趙圈時有這樣的話:‘五霸之所以得到天下諸侯擁護的原因是約束得當,使君主的權勢能控制臣下,不使臣下的權勢能控制君主。所以尊貴為列侯的人,不讓他任相國,有將軍以上地位的武官,不讓他擔任近大夫。’如今隱下名聲顯赫而身體尊貴,權力重大而眾人服從,逮下願意捐棄功名,拋棄權勢而離開眾人。”趙襄子悲傷地說。

  “這是為什麼呢?我聽說輔佐君主的人名聲顯赫,功勞大的人身體尊貴,擔任相國的人權力重要,自己忠誠講信用眾人就會服從。這是古代聖賢協調駕馭國家,安定國家的辦法呀!您為什麼不這樣做?”張孟談國答說:“君王所說的,是成就功名的美好。臣下所說的,是保守國家的方法。臣下觀察成功的事業,聽古代的傳說,天下美好的事情是相同的,但是臣下君主的權力平均起來都能美好,是沒有這種事的。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後行事的借鑑。君王如果不考慮,那麼臣下是沒有這個力量的。”張孟談的面容顯出悲傷訣別的樣子。趙襄子讓他離開。張孟談躺了三天,派人對襄子說:“晉陽的政事,臣下不從命怎麼辦?”趙襄子手下人回答說:“殺掉。”

  張孟談說:“左司馬被國家使用,安定了國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誠,君王還是動手吧。”趙襄子說:“您還是去做您想做的事情。”於是就答應了他。張孟談心安理得地去掉重權和美名而更加鞏固了自己的名聲,他交納封地,放棄政事離開尊貴的權位,而耕種在負親之丘。所以說,張孟談的行為是賢明人的行為,趙襄子的政治是英明君主的政治。張孟談種了三年地,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背叛了過去的聯盟而謀劃進攻趙國,趙襄子前來會見張盂談並告訴他說:“從前智伯的土地,趙氏分得多到十個城邑,他們再來,如今諸侯是謀劃進攻我們,對這件事怎麼辦?”張孟談說:“君王還是揹著劍為臣下駕駛車輛回到都城,讓臣下住在宗廟裡,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權力交給我,臣下為您試著謀劃對策。”趙襄子說,“好。”張盂談才上路,他的妻子到楚國去,長子到韓國去,次子到魏國去,少予到齊困去。四國產生疑心而計謀失敗。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