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chǔ jù | 注音 | ㄔㄨˇ ㄐㄩˋ |
首字母 | c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楚劇、楚劇曲、楚劇藝術、楚劇風格 | ||
反義詞 | 其他地方戲曲、其他劇種 | ||
基本解釋 | 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北黃陂、孝感一帶。曾名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稱。由鄂東哦呵腔”發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為主的板腔和小調、高腔三類。主要劇目有《葛麻》、《寶蓮燈》等。 |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 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傳統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咸寧、荊門,宜昌、黃石,隨州十地市五十餘區縣。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