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uán zá jù | 注音 | ㄩㄢˊ ㄗㄚˊ ㄐㄩˋ |
首字母 | yz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元曲、元曲劇、元曲戲、元曲藝術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又稱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展而成。劇本一般每本分為四折,每折用若干曲牌組成套曲,亦有另加"楔子"者。 |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雜劇角色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淨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員。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