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kāi yuán tōng bǎo | 注音 | ㄎㄞ ㄩㄢˊ ㄊㄨㄥ ㄅㄠˇ |
首字母 | kytb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開元錢、開元通行寶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亦稱"開元錢"。 2.古錢幣名。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鑄造。幣面有"開元通寶"四字,俗多回環讀作"開通元寶"。為後世銅幣以通寶或元寶為名的由來。開元義為開創新紀元,非指年號。南唐和閩以及太平天國也曾鑄造"開元通寶"。 |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